众人谈·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创作者

2023-01-28   有染

原标题:众人谈·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创作者

2022年7月8日的上海文化广场内景

当晚上演了上海芭蕾舞团的《茶花女》

是上海文化广场疫后复工复演的开幕之作

《有染》

2023年的第一个月即将过去

农历兔年也迎来“开工大吉”

2022年剧场和剧场人和观众们都好吗?

三年逝去,2023年,是否会迎来更好?

或许,这不应该是个疑问句

而应该是真诚的期许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5位《有染》的好朋友

和大家分享刚过去的2022年的一些感受

回顾一年以来看到的

这些现场演出,何其珍贵

杯满盈 常居北京

希望能坚持写下去的戏剧圈边缘人士

2022年发生的种种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总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回看日历上写下的剧名和日期,它们常常被我涂掉:很多演出都改期或者取消了,回顾一年以来看到的这些现场演出,何其珍贵。

2021年年底至2022年初放映的《女杀油地狱》《连狮子》和《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欣赏歌舞伎艺术。通过这些剧目,我感受到歌舞伎的美感不仅来自于念白、步伐和舞美,还来自于内心的庄重感和肃穆感。我曾写下对《女杀油地狱》和《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的文章,听说这两部戏2023年初又会和观众见面,真诚地推荐给大家。

1月里,我还去看了北京人艺的小剧场戏剧《天边外》。

3月的惊喜来自于九人剧团的《春逝》,多么举重若轻,感人的一部作品。另外,《伊恩·麦克莱恩80岁个人秀巡回演出》在《李尔王》之外,再一次地让我对这位老戏骨心生敬佩。

4月,我看到了现场版本的,刘添祺的《Goodbye》。

6月的喘息期,去看了舞剧《奥涅金》还有感觉很不好的《福寿全》,后者可能是我全年最差的观剧体验,如坐针毡。好在被全年最佳的观剧体验——来自顾雷导演的《水流下来》给冲散了,这真是一部温情而巧妙的作品。李建军导演的《世界旦夕之间》,班赞的《老式喜剧》以及陈佩斯的《惊梦》都成为了这一年里最珍贵的回忆。

另外的获得感则来自国话青年导演创作计划的作品以及英国国家剧院的《直线偏执狂》。

期待2023年会有更多美好的戏剧,来自国外的戏剧和我们相遇

《水流下来》天桥艺术中心观演后

杯满盈

《惊梦》国家大剧院观演前

杯满盈

2022比之前封闭更严

演出团队每天面对不确定性

演出敲定也会忐忑

文 贝七 常居北京

舞台让我觉得,生活并非是无药可救的

从2015起我每年年底会盘演出票根,疫情后观演数量骤减。今年以音乐会为开启和结束,中间40多场多数是戏剧。印象比较深刻的如《我这半辈子》《我不是潘金莲》《两京十五日》都蛮喜欢、补了鼓楼西马丁三部曲中的两部、观摩了《寄生虫》的排练场、趁在上海打卡了金星老师的《日出》、也解锁了我看过的《弗兰肯斯坦》第三个版本 (奥哲维的手语版)。古典新编貌似很受青年导演青睐,丁一滕的《新西厢》,乌镇肖竞的《桃花扇》,甚至还成为2022国话青年导演创作计划的主题……略有遗憾是今年音乐剧看得较少,以及错过口碑爆棚的《惊梦》和《一只猿》希望下一年能补上。

这一年,解锁了大华新剧场,乌镇戏剧节也顺利举办了。没有引进作品的三年,倒是给了原创作品更充分沉淀打磨的时间和发挥空间。 2022比之前封闭更严,演出团队每天面对不确定性,演出敲定也会忐忑:还取消吗,能不能飞,飞出去还能不能回来,如此反复若拿不到高票房高口碑支持,市场还买不买账……观众也不知所措:票能不能买,剧院安不安全,乌镇能不能去……疫情经济紧张,大家对于演出票的购买也越发挑剔,钱得花在刀刃上。这让行业又更被动了一些,陷入票房与演出场次与口碑互相牵制的轮回里。

致敬以不变应万变的戏剧人们,不能演出就打磨作品,能演出就出动,抱怨归抱怨,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好在年末全国猝不及防地放开了。继而又看到有引进演出的消息,真是令人欣喜。虽然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依旧要把口罩戴下去,但2023已经开始让人期待了。

贝七自2015年的票根汇总

贝七

戏剧之于我们日常生活

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

文 树儿常居北京

前后浪剧场播客主播,独立媒体人

2022年我看的剧有20余部,不算多,但形态还算丰富。

有传统样式的话剧,比如北京人艺的《老式喜剧》、国家话剧院的《哥本哈根》,有话剧九人人文知识分子气质的《双枰记》《对称性破缺》,还看了一部新样式的《抗战中的文艺》;

有回归质朴的小剧场独角戏,如鼓楼西戏剧的《一只猿的报告》《象棋的故事》;

有孩子根据当下生活创编并主演的、抓马教育出品的《我们(或个人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

有大量舞台影像,如英国NTlive、日本的松竹歌舞伎,以及赖声川导演的《水中之书》;

还有借助实时影像、充满科幻元素的《世界旦夕之间》,融合了舞台、动画、偶等元素的多媒体创意剧《那个小孩》;

当然还有大剧场版的商业舞台剧,如《红与黑》《我不是潘金莲》《皮囊》等。

年末,放开之后第一次进剧场

感受到剧场和观众之间一种久别重逢的温暖和亲切

非常浪漫 树儿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出行的“非必要性”,我开始自觉思考戏剧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进剧场的行为是可被替代的吗?现场是可被影像替代的吗?创作者、观众、演出场所的关系有哪些可能性与稀缺性?

很多舞台影像虽是多年前摄制的,且隔着银幕,但看了还是会让人心生享受与敬意,它们或许印证了一场好的演出的穿透力,其构思之独特、表演之精湛以及配合之默契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世界旦夕之间》和《那个小孩》让我看到舞台与影像结合的创意与可能,这种元素的融合不再是噱头,而是真的让形式与内容有了互相支撑的统一性。

抓马教育的两部戏,让我正视戏剧对生活的发言之用,并引发公共讨论的珍贵,这一点在观看NTlive的《初步举证》时也有同感。

同样让我感受到戏剧的力量的是话剧九人的《双枰记》与《对称性破缺》,那些借由历史对照的现实人生,让人忍不住追问自心,你相信什么?选择怎样的人生?面对现实可以做些什么?虚无荒诞之下个体的心力在同侪与历史中有着怎样的涟漪效应?又是何其珍贵!

话剧九人的戏和《老式喜剧》也开始让我自觉地思考主创和观众的关系,把观众当什么?好的关系是怎样的?

鼓楼西戏剧回归质朴的做戏方式,让人反思,剥离了华美的外衣,戏剧真正吸引人的是什么,小剧场的魅力在哪里,小剧场和大剧场的区别真正在哪里,在此过程中,我也见识了戏剧的假定性与独角戏的美,并且如鼓楼西剧场的创始人李羊朵所言,这样轻盈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给青年戏剧人更多的尝试空间。

当遇上好的演出时,无论是在内心激起的波涛与细流,还是全场同呼吸的那种集体连接,都让人享受甚至贪恋剧场的美好,甚至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然而,当看了不好的戏,自然也会有不满足的情绪,甚至会想反问,为什么要做成戏?写成小说或录成播客会不会更好?

戏剧之于我们日常生活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或许至少一些好的作品是这样的吧,但什么是好呢?价值观?舞台观念?技术?人心?我还在不断的观看中参照。

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

文 小狂人常居上海

狂人不写日记,想去看戏

用一个字总结2022年,我想不止我,很多人都会选择“变”这个字

以前总觉得政策方针宏观而遥远,是字字都懂却又高深莫测的一串黑字。 但在疫情之后,尤其是今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然具象、微缩到了一扇剧院的大门上。24、48、72三个数字成了这扇门最基础的一道“槛”。24属于后台,48和72属于观众,多一分多一秒,都迈不进去。一扇门,把灯光璀璨和争吵为难隔得分明。

在最严防疫政策之后,又突然迎来了全面放开。如果不是我点开随申码的肢体记忆依旧深刻,我会觉得过去仿佛是一场梦。但醒了依旧很感动。

这份感动是为这场变局里一直坚守的人。为明知大概率要延期,还依旧孜孜不倦写宣传稿写到最后一刻的宣传人 (为自己和同事们感动);为台下寥寥无几观众,依旧用心演出的演员;为线下演不了,转到线上也要演的决心;为此起彼伏的咳嗽声里的掌声;为剧场不灭的灯;为不散的团体;为每一场双向奔赴……

这一年里,我去过台侧幕后,也隐没在观众席中。看过不少中国原创作品,为主旋律侧过目、鼓过掌,也曾在剧场里睡意朦胧。踏着暮色来,带着月色走,盼着黎明起。

最后借用一句歌词——“ 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

一切都会如常,一切都在变好。

2022年8月23日上戏实验剧院门前

雨过天晴的彩虹 《有染》

希望2023能期盼来引进剧

也看到国内的剧目更加“卷”起来

文 Daniya 常居杭州 往返于沪杭之间

回归假期彼得堡人ing

2022年看的剧目有20余部,场次是2021年的一半,不足百场,基本集中在音乐剧和芭蕾上,尝试的新剧多,收获也还算丰富。

芭蕾,今年只看了中芭的《奥涅金》,这部剧本身是我很喜欢的剧目之一,Cranko的编舞和老柴的音乐均是上乘之作,故事性也很适合带人入门。卡司方面,张剑的塔季扬娜不容错过,再没有一支离别双人舞中的爱与痛能如此动人了。

2022年7月29日,去看2022年第一场人间失格

李建军的小笼包

《人间失格》依旧是我2022年看过最喜欢和愿意重复刷的音乐剧,音乐、灯光、舞美都可圈可点。虽然今年的群舞进行了一次小换血,但很欣慰的是新进组群舞的融合度高于预期。一些留组的群舞演员开始“挑大梁”,效果也很不错。《人间失格》可以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中国音乐剧作品。

新剧中,很喜欢的是上话的《I Love You》和《蝶变》。《I Love You》是一部很可爱的小甜剧,用片段式的叙述方式讲述了爱情中的百态,有的地方在落力搞笑耍宝,有的地方则会触动人心,节奏舒适,音乐也有记忆点,是可以拉路人无负担进场的剧目。

《蝶变》虽然在2023年才正式首演,但先行音乐会上的表现已经足够惊艳。除了有复古风格浓郁的悦耳歌曲,它也是一个真正女性视角叙事的作品,剧中女性相互帮扶的细腻情感非常打动我。

另外,觉得有点惊艳到我的还有《斜杠进化论》,一些职场故事和演艺圈真实让人有共鸣。

希望2023能期盼来引进剧,也看到国内的剧目更加“卷”起来。

2022年7月27日,解封后第一场酒馆

李建军的小笼包

-2023会更好-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李歌看戏 | 2022优秀剧目榜

真好·癸卯戏言历 | 很有文化的周历,值得入

致2022年 | 在“前行”的时代,遇见最好的一代人

众人谈·年终 | 这一年剧场去得不多,书倒是没少看

众人谈·这段时间的戏剧人 | 我把生活当成创作,慢慢也成了习惯

悼念熊源伟导演|希望天堂里也有剧场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上话·新文本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