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境内,是南安市第一侨乡。自古就有一句闽南俗语"有观山富,没有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早期的观山村藏于大山之中,不受外界干扰,使得村内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较好的保存,其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农耕文化、“番”文化、茶文化历史久远,相互交融,形成观山村独特的文化景观。2014年10月29日,观山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6年11月08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公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观山村上榜“中国传统村落”。
观山村整体风貌特征为集合闽南传统风格的古厝、南洋风格的古厝、苏式风格的古厝为一体的新风格。全村拥有百年以上建筑共有20多座,最早的一座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具有闽南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20多座,保护较好的有10多座;具有南洋风格的古厝3座,其中保护较好的有2座;苏式风格的古厝1座,目前保护较为完好。很多建造精美,装饰华丽,厝内花罩、飞罩、花窗、砖雕、石雕、木雕、灰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难得一见,而且很多融入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全国仅有,甚是少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景区看点;池塘湖大厝是印尼爱国华侨李功藏年幼随父漂洋过海、南徒骏业,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衣锦还乡建造传统的为二进五开间双护厝的皇宫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饰等细节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筑之时,访精工,聘良匠,艰难缔造而成。落成之时,安金刻柳,画栋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飞天。池塘湖大厝竣工于清光绪乙未年,历时五年,占地一亩多。大厝屋脊高翘,大厝外墙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红砖垒砌,让人惊叹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
厝内花罩、飞罩、花窗、浮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实属难得一见。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龙凤鱼虾,花草鱼鸟,这里都能找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细,刀法流畅。大厝厅堂名家诗文书于屏,"观察"、"选魁"、"选元"匾额悬于堂,木斧木刀列于侧,人文华彩、肃穆庄严。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锦屋华堂兮,蔚为壮观。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厅堂名家诗文池塘湖番仔楼: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建筑所用图纸均由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师联合设计,所聘工匠先养三年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务求精良,“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这些材料全部用船运到南安仑仓珠渊港渡口,当时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二十四个人用肩头抬,沿着崎岖不平的陡峭的山路,从山脚抬到山顶,走十余公里,经过俩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筑工地。原来这个地方是滑坡地,为了使楼房坚固,特从坡底下开始筑挡土墙,挡土墙共分四层,为了挡土墙的坚实不变,砌体后面填用的土是经过筛选后再用的,然后打实,由此经过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的洗礼,砰前墙依然笔直如新。
番仔楼四四方方,上下俩层,共有五十六个拱,线条硬朗。可细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却是闽南的红砖,屋里铺着南洋特色瓷砖,走廊过道则是花岗大石条打造。为了使拱牢固坚实,当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粘合剂,然后砌拱。师傅精心琢磨,细心铺设地板,百余年来,走廊四周,任凭雨水浇淋,总是滴心不穿。还有那个屋顶,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顶,屋坡柔和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气魄。池塘湖番仔楼全部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历时十年,耗资10万两白银,池塘湖番仔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时,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内中”的建筑风格,是与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经历分不开的。建造此楼,故名“番仔楼”。任历史风雷涌动,任世事沧桑变迁,番仔楼同样散发着特有的魅力,是闽南的一颗建筑瑰宝。
李功藏先后还在泉州府金鱼巷建造皇宫式李府大厝,并从金鱼巷两三户人家手中买下现在仍有不少后人居住的老宅地块。并在厦门鼓浪屿购建别墅。
自古驰名于闽疆等地的闽南话俗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说的便是李功藏的个人功绩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来到观山,没有到这两座古厝参观,你真的枉此一游。
观山村顶新厝:顶新厝位于观山村新厝角,是李和雍于十七世纪末而还乡建造顶新厝,至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顶新厝是双边护厝,土木结构的建筑物。除红砖外,其他的材料都是土生土长。马柜是石匠把来坑溪的一块巨石打凿而成。由于它的石质是又韧又硬,打凿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今马柜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已经粗糙不已,但它沉淀的是历史的厚爱。大门俩边的砖花大方雅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古厝当年的辉煌。
观山村中新厝:中新厝位于观山村新厝角中部,是李声丁、李声友俩兄弟漂洋经营商业,衣锦还乡后建造的,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双护厝的皇宫式建筑,单体建筑为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大厝前红砖围墙,白花岗岩面墙,后石头筑砌秀土,大门青草石影雕对联,手工精致,正面留青草石窗子,全部由大块的青草石挖凿加工而成,手工的精细可谓无与伦比。
观山村下新厝:顶新厝位于观山村新厝角,是李廷芬漂洋过海,旅居印尼,艰辛经营商业,获得财富,于清光绪年间还乡建造下新厝,至今有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下新厝是为硬山燕尾脊二进五开间大厝,双边护厝,土木结构的建筑物,用地一亩多。下新厝落成之时,画栋雕粱。大门是青石的,门联、匾聚焦了古建筑的文化,匾额用汉篆刻写,青石透雕成,两旁有两个圆形浮雕;对联“父慈子孝天伦乐;兄友弟恭人事和”,纯朴中道出孝与慈、谦逊为人、勤奋肯干、读书修身的传统修养;对联底子下面还刻有浅浮雕花瓶状的图案,繁而不杂,栩栩如生。墙面自下而上,是白色花岗岩基座、花岗岩面墙、青石腰堵、红砖面墙、青基石雕刻图案多种多样,墙石上刻花刻草,人虫鱼兽, 精工细作;镜面屋檐下,蓝色水墨画,勾勒出惟妙惟肖、灵活灵现的人物画面;选魁选元匾额悬于厅堂,庄重大方。百余年风风雨雨,梁柱蛀烂,部分厅堂倾塌,2014年后代子孙诉资翻修。
产干头新厝:产干头新厝又名“池塘湖新厝”,是李功藏长子李成器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兴建。这是一座双头护厝的红砖大厝,是土木红砖白石竖挡起的皇宫起大厝。大门上匾额是青草石书写雕刻着“紫气凌霄”四个大字,大门白石影雕名家书写的对联,书法顺畅,手工精致;红砖面墙、白石雕刻图案多种多样,墙石上刻花刻草,人虫鱼兽,精工细作;大门两边有泉州最后一名状元吴鲁的题字以及曾道的《九思》,还有镜潭先生的笔记。厝内天井中还摆放两口保存完好的大鱼缸。
上训杉脚西金大厝:西金大厝位于观山村上训下杉脚,由印度尼西亚华侨李功瑞出资,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耗时三年多建成。其中所用石料来自丰州石龚白石,水泥、钢铁、五金、水管全由南洋运回。目前是闽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闽南古厝之一。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为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古厝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随处可见的木雕、石塑、砖雕、灰雕及玻璃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总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
新厝角大墘居:大墘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新厝角中角,由李聪先生出资,始建于嘉庆年间,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该建筑坐西向东,土木结构,共有十房俩厅,面积约350平方米,占地约550平方米。该建筑与传统的闽南红砖大厝不同,它的外墙材料都是取自当地的溪石、山石,然后再利用泥浆将其层层砌叠起来,看起来会有一种古老而原生态的味道。这不仅因为当时祖先李聪先生的建筑资金紧张,还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貌形状。虽然房屋建筑材料普通,但经过二百载风雨,其墙基还坚实可靠,尚未变形。2001年,后辈子孙李成居先生由印尼回乡时,发现屋顶砖瓦木头腐蚀损坏,立即动员本宅在印尼的子孙筹集资金,将破损的屋面重新修建,如今的大墘居,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筑风貌。
苏式建筑石印厝:在闽南地区很少见到苏式老厝,但在观山村就有一幢。这座老厝名唤“石印厝”,是仿前苏联建筑建造的,当然,老厝还是糅合了许多闽南建筑元素。从整体上看,“石印厝”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有三进,后屋高过前屋,回廊宽缓伸展,红漆窗户竖长简单,华美中不失庄严肃穆。浓郁的苏俄建筑味道,让人在欣赏厝宅时,不免兴起怀旧的感觉。“石印厝”正面的墙体和所有的廊柱都是用红砖砌成的,这令这栋老厝多少带了“闽南风”。据介绍,这老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是旅居印尼的华侨李成象建造的。“石印厝”的得名来源于大厝后头的一块“石印石”,这块大石头已存在上千年,整个外观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半躺着的大印。
石碣乙堵大厝:乙堵大厝是石碣先祖于清朝1840年建于观山村乙堵,系石碣祖厝。该建筑是典型的闽南大厝,房屋结构为二进五开式,十三房九架,土木结构,占地约六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百平方米。2013年后人集资翻修。
丰墘大厝:丰墘大厝始建于民国庚辰年,即公元一九四〇年,民国二十九年,历经耗时五年,兴建而成。是的李成泳先生,在其父李金水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远涉重洋,在印尼从事劳力工作,吃尽苦头,后积累一定资金,转工为商,为后来兴建丰墘大厝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厝外墙白石再加红砖垒砌,皇宫式拾间大厝加俩边护厝,用地一亩多。前红砖围墙,后石头筑砌秀土,大埕,天井,巷沟地面皆由白石条手工加工铺设。大厝地面花砖全由印尼海运而来。大门青草石影雕对联,手工精致,正面留个青草石窗子,全部由一块青草石挖凿加工而成,手工的精细可谓无与伦比。大厝在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货币贬值,运输困难,在那个非常年代,能筹资建设这样的大厝,气魄非凡,另后人钦佩不已。如今的丰墘大厝,历经七十多年风风雨雨,有的部分虽已残旧,但古厝的历史韵味确愈加厚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依然在古厝之中散发光芒。
雨伞厝雨伞厝:雨伞厝是印尼华侨李功叫先生于一九五一年斥资建于观山村乙堵。因外形酷似雨伞,故名雨伞厝。该建筑是中西结合的南洋厝,土木结构,占地约六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百平方米。
杉安八角厝:八角厝位于观山村杉安角,放眼观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错落有致。村里的古厝实在太多了,“顶新厝”、“中新厝”、“下新厝”、“雨伞厝”、“石印厝”、“八角厝”、“大墘居”、“乙堵大厝”、“丰墘流芳”、“杉脚西金大厝”、“杉脚大厝”、“上训大厝”、“董墘大厝”、“坪墘大厝”、……等各式各样的闽南古大厝,古大厝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幢红砖古厝背后都藏着故事,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
皇旗尖生态茶园——观山村有着悠久的茶业发展史。皇旗尖生态有机茶园,占地859亩,始于民国期间李春禧创建、李昭峰为制茶师的眉峰茶场,坐落在眉山生态林保护区,常年云雾缭绕。
皇旗尖茶园四面环山,千亩茶园依山拾阶而上,红豆杉、松树、肉桂、相思树、含笑、柿子、柳树……各类树种遍布,而青山环绕深处,一汪湖泊犹如镶嵌在玉环当中的一块明亮翡翠。每到四五月之交,春茶采摘时节,满山茶香让游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制作铁观音茶叶,还可以登上皇旗尖山顶观日出,甚至还可以极目远眺泉州中心市区的东西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