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充分才能写出好文章

2024-06-26     中国教育新闻网

常规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是“审题”,然而从“审题”到“写作”,也就在几十分钟之内,如此紧凑的教学环节,却往往起不到令学生文思泉涌的效果。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脑子里没有现成的素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是“写读后感”,如果教师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问学生:“你想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来写读后感?”大部分学生都会愣在那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灵光一现,想出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题目来。

有的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和有思路的这部分学生聊一聊,给其他没有思路的学生以启发,这些学生应该就差不多把思路打开了,召唤出封印在脑子里的写作素材。然而,这个想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的脑子里真的有写作素材”。

很遗憾,真正的学情其实是“大部分学生的脑子里并没有存下相应的写作素材”。

不但学生没有,大部分教师也没有。不信你试着想一想:你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印象这么深?

1分钟之内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吗?

5分钟够不够?

……

好,不要查阅任何资料,40分钟之内以此为内容写一篇400字的文章。

是不是很为难?

你看,自己阅历那么丰富都没有存下这次习作的素材,学生才多大?

“双规”是灵感的绊脚石。对于学生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语文老师突然走上讲台说:“我们这节课来写一篇作文。”还没等学生接受,教师已经开始带着大家分析作文题目、选择写作材料、提出写作要求了。教师热火朝天地把写作前指导的活儿干完了,学生的思路很有可能还卡在“写什么”这一环里出不来。

学生怕写作文,很多时候怕的就是写这种需要他们“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的作文”,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曾把这种情境戏称为作文教学中的“双规”。

“双规”状态下,学生面临的时间是那样紧迫、空间是那样逼仄,心中焦急万分,脑中空无一物,灵感迟迟不来,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异常艰难了。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写不出来不要硬写”。此一条,足见大作家鲁迅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

然而学生常常没有这样的自由:作文课上,老师把题目亮出来,无论你能不能写出来都得写。小学课本一册书里有八次单元习作,学生这半年就至少要面临八次这样的困境,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学生很难把作文写好,也很难爱上写作。

因此,要拯救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放轻松。

审题应在一周之外。有人可能要问:“你说写不出来不要硬写,那学生要是一直写不出来,是不是这篇作文就可以一直不用写了呢?”

学生会出现“一直写不出来”的情况吗?如果我们应对的办法就是每天问学生一次“你今天写得出来了吗”,那学生大概率是会出现“一直写不出来”的状况。

倒不是说学生懒,而是因为这样的询问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好文章都是大量观察、实践、积累之后的迸发,岂是坐在教室里光听听老师的“写作前指导”就能动笔的事?

但如果我们调整一下教学策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比如说,当我们把“写作前指导”的“审题”部分放在学生写作一周之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审题完成之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如此充分准备一周之后,再让他们尝试动笔写作,那么学生则可能顺畅地往下写的。

无论教师想采用哪种方法去教学,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都是“脑子里要有素材”,因此我们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带领学生审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积累、思考、构思……

只有时空自由、准备充分,灵感才会拍着翅膀飞过来。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12版

作者:杜春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189f4e1ff7e05f5d7313b759b5ed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