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2024-06-26     中国教育新闻网

学生小尧是只“火炉”。他心肠极热,乐于帮助同学,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受到了他的热情。但同时,他又是颗“原子弹”,“易燃易爆”,随时都可能把怒火倾泻在别人身上。

一天放学后,我听见教室里有争吵的声音,忙赶去教室,发现小尧将一名男生堵在墙角,一副不依不饶的神情。见我进门,他才气鼓鼓地回到座位。

一问之下,我才知晓,事情的起因小到令人不可思议——小尧叫这位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结果这位同学没有第一时间答复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我本想等晚自习后再找小尧好好谈谈,谁知还没等晚自习开始,“原子弹”再次“爆炸”。

晚自习前,我猛然听见教室里传来一声尖叫:“救命啊!”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两条腿却仿佛有自己的主意,带着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教室。讲台上的一片狼藉和小尧愤怒的叫嚷告诉我,事情比下午还要严重。从其他学生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晚自习前,小尧阻止一名学生随意使用教室多媒体。结果他说了多次,那名男生只当是耳旁风,还摆出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故意反诘道:“关你什么事儿。”小尧闻言就爆发了。两个人从嘴上攻击迅速发展成互相推搡,小尧还掐住那名同学的脖子……幸亏其他学生上前将他俩拉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坚信小尧的内心应该是善良的,因为他关心别人、关爱集体。但是这种热情又容易失控,灼伤别人,实在令人烦恼。

所有的“反常”背后都有一个“正常”的理由。要找到症结,才能对症施治。我决定先对小尧实行一次“话疗”。

在与小尧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他父母经常当着他的面发生龃龉,且有着固定的模式:妈妈声势浩大、狂轰滥炸,爸爸惜字如金、沉默以对。得不到回应的妈妈陷入了更为焦虑的情绪旋涡,言语暴力不断升级,最终爸爸用武力结束争斗。这样的结果无不是两败俱伤。大战过后,小尧担心妈妈,总主动上前安慰,希望用自己的“乖巧懂事”抚平妈妈的伤痛。同时,他又担心摔门而出的爸爸,盼他回家,却又怕他回家。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小尧反常的行为模式也就说得通了——那是日积月累、无处释放的精神压力,那是耳濡目染父亲简单粗暴的行事方式后的条件反射。

小尧认可我的分析。他说自己只要遇到类似的事,就立马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自我保护机制,开始反击。

号对了脉,就可以对症用药了。我先召开了“我长大了”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从“我长大了”的角度对爸爸妈妈说几句话。而小尧的发言是我和他精心设计过的:“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不要总是吵架。不过,吵也没关系,我会公正评判孰对孰错,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和好,我长大了。”

没想到,小尧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就是,小尧说得对。他们吵,我们别害怕,我们已经长大了,分得清对错是非。”班会过后,我感觉小尧焦虑的情绪缓和了不少,接下来就是帮助小尧进行情绪管理了。

“在情绪爆炸前多思考几秒钟。”我如是引导小尧。他按照我的方法努力尝试,同学们也都会及时提醒他控制情绪。渐渐地,他不那么暴躁了,遇到情绪激动时能够及时自我觉知,合理控制情绪。“终于实现了‘可控核聚变’啊。”我打趣他。

小尧虽有好转,但“病灶”依然还在。小尧的父母对孩子主动介入他们的“战争”还有些不适应。当小尧多次把他们之间的对错是非梳理得明明白白,让他俩哑口无言时,他们终于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后来,小尧的妈妈经常和我沟通家庭教育的问题。我给她回的信息是:温暖的家是孩子心灵最大的依靠。

而作为小尧的老师,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帮孩子暖出一颗温润的心,就有可能帮孩子暖出一个有爱的家。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15版

作者:梁晓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9ac72be032b158bbee1b8d71ed1b1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