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帝京的冬天

2021-12-21     松果生活

原标题:三个帝京的冬天

“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这句话每年都会集中出现几回。中式建筑的坡屋顶与白雪简直是绝配。大约是因为满城屋顶的高度和坡度协调一致,颜色也集中在灰、绿、黄这几样,被雪斜斜盖住,白茫茫一片多干净,露出来的些许色彩也无比妥帖,似乎能盖住现代文明那些让人不甚满意的地方。比如那些玻璃盒子摩天大楼的屋顶被雪盖住了也很难看见。看见了,也就只是看见了,勾不起旧时的思绪来。

于是一场雪炸出对旧日的集体想象,复苏了对历史建筑和古代城市的绮念。可惜啊,这种美,即使回到真正的古代京城,还真没那么幸运一定能看到。

作者|高雅

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北宋前中期的东京大部分冬天都是暖冬——北宋前中期140年间,关于冬寒的记载有31个年份、关于冬暖的记载则有49个年份,以至于雪落不下来 [1] 。于是皇帝们开始各种祈雪,大臣们开始写作“祈雪文”这一文体,包括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司马光曾总结“历冬无雪,暖气如春” [2] 。范镇在至和三年(1056)的上奏中反映了一个事实——仁宗至和元年(1054)京城刮的多是南风。刮南风的冬天,下雪确实难啊。

然而自从徽宗即位,气候突然开始急剧转寒,自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靖康二年(1127),27年间关于冬寒记载的条数多达66条,比前中期累计140年间的冬寒记载还要多出2条。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时,阴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堕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3] 这样的雪下在那年的东京,想来也不会有多少人能有闲情去观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于是在那些不爱下雪的冬天,东京就变成了开封——很抱歉让大家失望了!并不是加了滤镜,冬天就一定美不胜收。 所谓“伤春悲秋”,春天和秋天可以滋生许多情绪,冬天却让人无言以对,寒冷把灵魂和肉体一起牢牢冻住。白昼何其短,眼前又无绿意,难道只能窝在家里,烧点炭取暖? [4]

在取暖方面,宋人主要有两个解决方法。“冬设夏除”的格子门,区分出宋人的冬夏。这类门在《营造法式》列为小木作之一。每扇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腰下留一分安障水板。[5] 两宋绘画中常见的一种格子门并没有裙板,从上到下都是格眼,外面多悬有竹帘。冬天装上格子门以抵御寒风,夏天则将其卸掉,仅剩竹帘通风。[6] 御寒还可用“堂阁内截间格子”来解决,简而言之,就是在大房间里隔出一间小屋子来,窝在里面生火取暖,即为“暖阁”。王安石有诗《纸暖阁》,详细地描述了暖阁的形制:“联屏盖障一寻方,南设钩帘北置床。侧座对敷红絮暖,仰窗分启碧纱凉。毡庐易以梅丞坏,锦幄终于草野妨。楚榖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 [7] 这类暖阁多是白纸糊的,采光较好,所以王安石才会“减书囊”以糊阁。在一间小阁子里起火炉,用起炭来肯定省得多。 冬日生火炉的第一日,是可以称为“开炉日”的很正式的日子,此日可以饮酒为庆,大可在暖阁里和知己好友暖壶酒围炉夜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不过对东京市民来说,窝在家里并不是唯一选项。即使走出家门,也不是一片黑暗和萧瑟,依然可以逛吃逛吃。

虽然冬天也无甚蔬菜可吃吧!立冬前五日,西御园就开始进冬菜。京师上至宫禁、下至民间开始储藏蔬菜以备冬天食用。家家户户争相储存蔬菜时,车马会堵塞道路。苏轼没记录如何储存蔬菜,倒是记录了如何储存水果。“十二月,洗洁净瓶或小缸盛腊水,遇时果出,用铜青末与果同入腊水内,收贮。颜色不变如鲜,凡青梅、枇杷、林檎、小枣、葡萄、蓬蓬菱角、甜瓜、绿橙、橄榄、荸荠等果,皆可收藏。” [8] 看着都觉得分外可爱好吃。

可不管什么时候,夜市总是停不下来的,不管是州桥,还是马行街,即使是大风雪阴雨的冬月,依然有夜市,直到三更都不停歇。夜市上卖的多是些零嘴“杂嚼”。州桥夜市“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9] 这是庶民在冬天仍能拥有的狂欢,无关文雅,也不需要太多花销,裹上褐裘出门,去州桥夜市嚼点杂嚼,聊些闲话,直到三更。

《清平乐》剧照

和北宋东京比起来,唐长安关于冬天的描述要高贵和寒冷得多。

要么是豪富奇怪的排场。如长安首富王元宝,每到冬月大雪之际,会让家中仆人将坊巷内的雪扫出一条小径来,自己亲自站在坊前迎宾,在自家备上酒肉一起宴乐,高雅地称之为“暖寒之会”。

要么是玄宗的亲戚们骄奢淫欲的派头。如玄宗的兄弟岐王有玉鞍一面,每至冬月就拿出来用,即使天气严寒,坐在此鞍上仍能感受到温火之气。而年少时的岐王,每当冬寒手冷之时,不好好生火取暖,反而“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申王呢,每至冬月风雪苦寒之际,让宫妓在他身边密密地围作一圈替他抵挡寒气,自己称之为“妓围”。杨国忠的御寒方法也类似,找一些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挡风,称为“肉阵”。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些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里的八卦让人看了很生气。长安的雪花之下,没有一个权贵是无辜的。

只有李白还在瑟瑟发抖地沉吟着:“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冬天的夜晚是那么地长,长到似乎永永远远地坐在北堂沉吟,而且显然,并没有那么多人替他挡风暖手。

描述长安冬天的诗往往“寒”气逼人。

上早朝时必须感受到寒冷——太早了:“寒生千门里,日照双阕间。”(韦应物《观早朝》)山寒:“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王维《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水也寒:“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杜甫《冬深》)在屋里呆着也没什么用,被窝里也是寒气十足:“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杜甫一把老骨头都要冻断了:“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10]

雪中唐城 电影妖猫传官博

所以长安的冬天有多冷???为什么这些权贵要用人肉御寒,为什么这些诗人会不停地抱怨?是他们太娇气,还是当时实在太冷?

根据竺可桢等学者的研究,隋唐时期气温整体其实是比较温暖的 [11] 。而据朱士光、王元林等统计,唐代关中地区有16个年份冬天无冰雪,这在我国古代各王朝中是最多的 [12] 。但看唐朝自身的气温变化,整体气温转折点恰好在开元天宝年间。 开元天宝之前,长安多是咏梅诗,开元天宝以后,则是咏寒诗当道。据满志敏统计,公元756-907年唐朝整个寒冬数大约是公元618-755年的2倍 [13] 。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配图

但好在这些抱怨寒冷的诗人们还记下了长安的雪。 一下雪,长安就是那个长安。

长安城一零八坊千门万户迎来了雪。雪花片片轻轻落下,一点声息都没有,就像你我想象中那样。“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朱湾《长安喜雪》,《全唐诗》卷三百零六)

大明宫也下雪了。当雪于夜间悄悄落下之后,被晨起的人们看见,竟然以为是昨夜开放的林花。“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全唐诗》卷五十三)

雪中的大明宫 视觉中国

长安城里一百六十余所寺观里看到了雪。兴善寺里有,慈恩寺里也有。于是在兴善寺的广宣上人竹院里焚香赏雪,在慈恩寺看到雪融后树上的水痕。“皎洁青莲客,焚香对雪朝。竹内催淅沥,花雨让飘飖。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只应将日月,颜色不相饶。”(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全唐诗》卷五十三)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雪融双树湿,沙暗一灯烧。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全唐诗》卷二百)

终南山顶自然挂着雪,雪和云融在一起,竟分不出彼此。“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贾岛曾在长安一场雨中看到了终南山上的雪,“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气侵瀑布水,冻着白云穴。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想彼石房人,对雪扉不闭。”(贾岛《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一)终南往往残雪—“终南往往残雪,渭水处处流澌”(谢良辅《忆长安·正月》,《全唐诗》卷三百零七),却总让人忍不住驻马回望。“南岭见秋雪,千门生早寒。闲时驻马望,高处卷帘看。”(刘禹锡《终南秋雪》,《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七)然而必须是闲时才能驻马望。同样是下雪,在白居易的某次观察中,竟然无人回望。“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白居易《过天门街》,《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六)

白雪皑皑的终南山 视觉中国

上朝苦旅之上,雪花亦飘洒而下。彼时天未见晓,骏马或者老驴们驮着上朝的官员缓缓行在雪地上。虽然同时也觉得寒冷(也有些交通不便),他们看到雪依然很开心。雪后的长安几乎像是春天,皑皑白雪倒映出了曙光的颜色,美不胜收,甚至迷住了交通工具—马的眼睛。“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色借玉珂迷晓骑,光添银烛晃朝衣。西山落月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禁闱。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全唐诗》卷二百零一)

可不知为何,长安的雪下着是甚美,却似乎下在天庭,没有闻见太多烟火气。

不管下不下雪,冷不冷,不管是在哪里,冬天的高潮一定是冬至。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象授时、立表测影,定出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指导农时。古人立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日影最短的那天便是冬至。冬至那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然此日之后,白昼会越来越长。《史记·律书》言:“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作为阴阳交替、阳盛阴衰的交替点,冬至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间点,也是人们概念中时间的起点,许多节日如都是以冬至作为起点开始计算。

冬至是天人沟通的好日子,这一天的官方节目包括一年只办两次的大朝会(还有一次是元日)、有规模浩大的南郊祭天仪式。在冬至夜晚的长安,能看到阵势庞大的火城,那是冬至大朝会时点燃的火炬仪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坷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宰相火城将至,则众少皆扑灭以避之。”可谓声势浩大。

《妖猫传》剧照

元日、冬至、寒食各假七日始自唐朝。“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所谓前三后四之说……乃知七日之假,隋唐已然。”七天的假期,留足了庆贺的时间。[14] 皇帝有皇帝的安排,普通人家则在此日祭祀祖先、出门拜贺、聚会饮宴。 冬至日的前夜也似除夕一样,称之为“冬除”,通宵不眠。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二十七日,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在俗者拜官,贺冬至节,见相公,即道:‘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俗人入寺亦有是礼。”圆仁还见证了冬至的节日饮食——馄饨。他在开成五年(840)在长安过冬至时,见人吃粥时还在吃馄饨和果子。敦煌文书中可见唐代的冬至拜贺贴《冬至相迎书》,也提及冬至“空酒馄饨”边喝酒边吃馄饨:“长至初启,三冬正中。嘉节膺期,聊堪展思。竟无珍异,祉待明公。空酒馄饨,幸垂访及,谨状。”

《妖猫传》剧照

而冬至的高潮,发生在北宋东京。

宋代的冬至同样拥有七天假期。 一年数节中,东京最重冬至。其隆重程度大约可以类比西方的圣诞节。“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15] 都人对冬至的重视,甚至影响到了元日的排场,在当时甚至有“肥冬瘦年”一说。每逢冬至,开封府都会允许民间关扑——即开放赌博三日(元节和寒食亦有此福利)。王安石《冬至》一诗描绘了当日的热闹街景,“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冬至日市民的狂欢和皇家的仪仗并行不悖。除了常规的大朝会,以及只能听见轻风环佩之声的庄严的南郊圜丘祭天礼之外——“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 [16] ,宣德门前还会上演一场锣鼓喧天的夺金鸡锦标赛。也正是从冬至日开始,东京开始建宣德门前的鳌山,静待上元。

《清平乐》剧照

从冬至开始,白昼一点点地开始变长,我们可以期盼春天的到来了。 冬至数九,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成为流行的冬至消寒活动。最雅致的消寒方法,莫过于一一点红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清人王昶有题“九九消寒图”的《一萼红》词,序云:“此图始于宋代,画梅一枝,上有空白八十一蕊,法以长至日晓起,挂妆台左,取胭脂片点唇后,则加一点于蕊中,迄春分尽。”

从冬至那天开始点的梅花,委实是冬天的花。可梅花和北方确实没多大关系。唐张九龄诗中直接将梅称呼为“南国树” [17]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则为梅花的分布地盖章:“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 梅花一般分布在黄河、淮河以南的地区。对南方来说,梅花全冬可见,满山遍野。对北方来说,零下十几度的温度之下,梅花很难存活,一般快到春天才次第开放。但也会因为气候变化有些例外,如隋唐时期气候温暖,长安洛阳的梅花长得就很好。北宋东京洛阳的梅花也颇具规模,“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 [18] 初冬时节,东京各家庭院便已能看到梅花。“顷年近畿江梅甚盛,而许、洛尤多,有江梅、淑萼梅、绿萼梅、千叶黄香梅凡四种。” [19] 东京宫廷御苑有梅渚,徽宗的艮岳有梅冈,艮岳“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趺,芬芳馥郁,结构山根,号‘萼绿华堂’。” [20] ——可见自徽宗初年气候转冷之后,梅树依然坚强。

暖阳下的粉艳梅花 三月雨

然而不管是不是气候出现变化,在唐宋宫苑总还可以出现的梅花,在元大都却很难看见。 尤其是宋元以来,由于中国整体气候进入寒冷时期,加之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水资源匮乏,北方梅花要么养在盆里、要么养在温室里,还强颜欢笑,因此屡有北人认杏作梅的故事。[21]

对元大都来说,梅花是外来品。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初,燕地未有梅花……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扁曰漱芳亭。” [22] 大约是元至大三年(1310),道教宗师吴全节从江南移梅进京,护以穹庐。地点在大都朝阳门外,观赏的人说仿佛漫步西湖孤山之上。后来大都宫廷也可见梅花,“绕罗亭植红梅百株”。这些梅花除了温室养殖这种办法外,还可养在盆里。元人王恽曾提及大都万寿宫有一株梅,冬天保管在温暖的地窖里,春天才哆哆嗦嗦拿出来,这梅花虽然还能开,也只是强颜欢笑而已:“燕都万寿宫有梅一株,每岁移置荫中,逮春仲方发藏。今年得花满枝,虽冰姿的皪,香色彷佛,终强颜也。”全诗赞美了一株虽勉强却坚强的梅花:“仙家有术解藏春,蜡蒂虽融冻尚皴。若比百门山下见,强颜还似听除人。冰姿难倚暖回根,人力封培气始伸。蓓蕾看来虽勉强,一枝犹冠汉宫春。” [23]

微雨中的腊梅 三月雨

三个帝京的冬天,一步步地走向越来越深的寒冷。大都的冬天最冷。虽然很难看到梅花,可大都宫殿的屋顶不用等下雪就能拥有白色。 蒙古人对白色爱得深沉,他们用白色琉璃瓦铺就的宫殿屋顶 [24] ,在阳光下闪烁出晶莹的光芒,那是马可波罗曾看到的光芒,远观犹如梦境。

在此跑个题,在气候变化成为热点议题的当下,人们被高温热浪和暴雨洪涝等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困扰。白色屋顶被证明是为城市降温的便宜好用的方法之一。 不管是北京,还是北平,也许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铺一些不用下雪就能看到的白屋顶,既能为酷暑降温,也能四季提供“北平化”元素,不失为古今结合的好风景。

《梦回》剧照

1 张全明. 论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特点[J]. 史学月刊,2007(01):98-108.

2 [宋]司马光. 《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三四·章奏一九·疏礼 “上皇帝书”

3 [元]脱脱《宋史》卷六十二·志十五

4 石炭是东京居民的常用燃料,[宋]庄绰《鸡肋篇》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5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P217

6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之《宋人居室的冬和夏》, 故宫出版社,2004年:P308-334

7 《全宋诗》,册一〇,页6608.

8 [宋]苏轼《格物粗谈》卷上“果品”

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二“州桥夜市”

10 王雅琪. 唐长安的冬季诗研究[D].西北大学,2018.

1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1972(01):15-38.

12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 第四纪研究,1998(01):1-11.

13满志敏. 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J]. 第四纪研究,1998(01):20-30.

14[宋]王楙《野客丛书》卷第十六“大节七日假”

1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十“冬至”

1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十“驾诣郊坛行礼”

17[唐]张九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

18[宋]欧阳修《渔家傲·十月小春梅蕊绽》

19[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韩景文赠梅并题绿萼亭》

20《全宋文》第一百六十六册·卷三六三〇 宋徽宗八八“艮岳记”

21程杰. 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J]. 东方论坛,2021(02):30-55.

2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之九“漱芳亭”

23[元]王恽《王恽全集汇校》卷第二十八“七言绝句”

24[明]宋濂等《元史》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大都留守司”记载:“大都四窑场,秩从六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领匠夫三百余户,营建素白琉璃砖瓦,隶少府监。”[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之一《白道子》:“盖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故也。”卷之二十一“宫阙制度”记载:“延华阁五间,方七十九尺二村,重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兴圣殿七间……覆以白磁瓦。”

排版|俞冰如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10471984_486930-sh.html





















百老汇在纽约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