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来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自在、惬意的生活就开始了,含饴弄孙、旅游观景、打牌喝茶、到老年大学唱歌、跳舞......样样都具备了生活情趣,充满了吸引力。
然而,对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退休的环卫工人李玉坤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将工资和拾荒换来的钱,一起捐给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1947年出生的李玉坤原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吕道海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在文登曲轴总厂上班。靠着丈夫一人的工资,她在农村照顾着双方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女儿,日子虽然紧巴,倒也其乐融融。
1986年秋天,丈夫患上了肝肾脾综合症,入院治疗需要花一大笔钱,这让李玉坤愁眉不展。就在她四处借钱为丈夫治病时,厂方负责人和厂里的职工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她解决了治疗费用。
为了更好地照顾病情初见好转的丈夫,多赚些钱抚养年幼的孩子,李玉坤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在丈夫单位附近的郊区买了栋民房。没有门窗,曲轴总厂就将门窗送来;没有柴草,附近的邻居就送了过来……
就这样,李玉坤在大家的帮助下,在城里安了家,落了户,1990年1月,还在好心人的推荐下,当上了环卫工人。
在这个温情的世界里,尽管历经磨难,但李玉坤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她经常教育孩子:没有党组织以及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你们两个因为家里条件有限没能上高中,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今后但凡咱们有一分能力,也要帮助贫困学生和灾区人们,来回报社会。
1998年,丈夫和母亲刚刚去世,大女儿又患了比较重的甲减,背负着2万元的外债。当她从电视里看到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时,心急如焚,寝食难安,特别是看到8岁的小江珊被奶奶擎到树上,奶奶被洪水冲走,小江珊又怕又饿地待在树上长达九个小时,就在她体力不支,即将被洪水吞噬的时候,是抢险官兵进行了成功营救。
此时,李玉坤再次感受了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想想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周围人都热心相助,这次的洪涝灾害,无论如何也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说干就说干,李玉坤拿出准备给女儿结婚的棉花和被面,连夜赶制了一床棉被,并将自己手头仅有的200元钱一起捐到了民政部门,那时她的月工资只有210元。
自此,李玉坤时常翻看报纸、电视新闻,时刻关注着全国各地的灾情以及贫困人员,无偿帮助他人就成了家常便饭。
她一边使自己负责清扫的街道成为卫生样板街,一边攒钱还债,一边无私地资助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员,甚至有时自己手头不宽裕,就先向亲戚、朋友先借钱捐助,以后再攒钱归还。
随着捐款次数和数额的增多,她又给自己安排了另一份工作——拾荒。
每天晚上下班后,她都要在沿路和垃圾桶里捡拾废品。一个矿泉水瓶、一张废报纸,在她眼里都是宝贝,都是一份爱心,都可以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暖。
二十多年的捐助过程里,李玉坤带着孩子省吃俭用,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和置疑。
女儿曾羡慕过别人家孩子的漂亮衣服;拾荒时,飘过丢垃圾人傲慢、鄙夷的目光;借钱捐款时,也有人劝她不要捐了,先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甚至有次她没来得及换衣服,穿着工装,拿着1000元钱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家长非常不礼貌地拒绝说:俺不要你的钱!
想想这些心酸往事,李玉坤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那天雨夜,她把捡来的满满一袋子“宝贝”绑在二轮自行车后座上,因为废品太多一下子偏向一边,正巧自行车支架坏了,没有办法重新捆绑,她又舍不得把废品扔下不管,就步行推着车走。
经过回家的大桥时,她停下来歇歇脚,凝望着抛洒丈夫骨灰的地方,视线模糊了,和着风声雨声,她失声痛哭:道海呀,我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你怎么就扔下我不管了呢?
等回到家,她从贴身的衣兜里拿出一名贫困生寄来的信,暖心的话语跃然纸上:“奶奶,在您的资助下,这个学期我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我一定继续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到这里,李玉坤欣慰地笑了,心中的委屈烟消云散,她认真地把信折好,打开包裹,和一叠银行汇款单、快递单和学生们往来的书信放在一起,简单地吃了口饭菜,又开始对淘来的“宝贝”进行分类、分捡工作。
就这样,李玉坤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力排众议,用她一颗赤诚善良的内心,默默地资助着弱势群体。
2003年“非典”时,北京用血告急,爱心献血屋里有她带着两个女儿一起献血的身影;区妇联组织的“社会妈妈”活动有她的身影;文登慈善机构有她捐款的身影;文登邮政局汇款柜台上,有她向南方雪灾、玉树震灾、芦山震灾填写汇款单的身影......
她的善举感动着、影响着周围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有的也加入了捐助的行列。
有的看她拾荒用脚蹬车吃力,就买辆新三轮悄悄地放在她的家门口;
有的看她不舍吃好的穿好的,就买来新衣服直接送过来;
一名素不相识的人不舍得她这么俭朴,通过别人匿名转交给她68500元钱,明确表示用于改善她的生活,可她又转身把这笔巨款交给了组织;
评为劳模后,各级工会、宣传部、所在建设局发放的奖金,她都原封不动捐了出去。
她诚恳地说:我的孩子都成家立业、能自食其力,我自己的生活虽然苦了点儿,但比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已经很幸福了。
2013年底,李玉坤因病住院1个多月,再也不适合做街道保洁工作了,熟悉的人都长长地吁了口气:“老李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
可是李玉坤休养了几天之后,主动向环卫处领导请缨:“干了这么多年的环卫工作,一下子闲下来太失落了,能不能再安排我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因为自己还能动弹,而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任务没有完成。”
就这样,2014年2月底时年67岁的李玉坤又上岗了,在环卫处门卫这个新的岗位上,她打扫卫生、看护进出大院的车辆,指挥外来车辆停放,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她说,我必须认真工作,否则对不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门卫工作之余,她又开着好心人给她捐助的第三辆电动三轮车,合着公园里悠扬的广场舞曲,开始了她的拾荒工作;炎炎夏夜,街上传来人们边看电影边纳凉的笑声,她还在院子里不时地扑打着蚊虫的叮咬,对捡到的废品进行分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周而复始地运转着。
从1998年第一次捐款捐物至今二十多年来,李玉坤累计捐赠近30万元,先后有90多人受到帮助,其中有白血病患者、有贫困学生,也有捐肾救子的家庭。
有很多人问她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坚持着,是什么动力推动着你这么做?是有什么宗教信仰吗?李玉坤是这样回答:我什么宗教也不信仰,我就相信共产党,再就是相信勤劳的双手能给人带来温暖,有了这两个信念推动着,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对于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李玉坤说:“对我而言,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将继续资助社会弱势群体,直到走不动为止。等我去世的那一天,我将捐出遗体,供医学研究,把眼角膜和器官捐给最需要的人,给我的晚年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杨黎,编辑:云飞扬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END-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好看,留言评论
点击关注更多好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