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
这里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在大德路上传承大医精诚。
这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破冰地,擦亮了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之匙
……
2023年11月9日,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迎来90周年生日。90年来,广东省中医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医医院, 发展成为现拥有6个院区、4个门诊部、开放床位近3200张、年服务患者数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正在下一大盘棋:建设贵州、海南、珠海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办院理念复制至省外;携手香港、澳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开门办院,联合攻关中医药科学研究难题,以现代科技之刃雕刻中医药之美,让更多人接受、认可中医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一代,我们既要为病人提供完美诊疗方案、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又要以“大中医行业观”为指导,在推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争当“领头羊”,让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重要作用。
一
大德路上,有大医。
1913年,省港药材行及广东中医药两界决定成立“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备处”,公推广东近代著名教育家暨中医学教育家卢乃潼担任筹办处主席,以资责成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正式开学。卢乃潼担任首任校长,并确立办校思想“上医医国,先觉觉民”。1933年,广东中医院举行落成开幕礼。医院设留医部,为广州首创。
医院位于广州市大德路,占地3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内有大小病房20间,病床30多张,设有各科门诊、药房、治疗室、护理室、煎药室、供应室、太平间等,成为当时较有规模的中医医院。
这就是广东省中医院的起点。90年后的今天,大德路上的广东省中医院,依旧是不少老百姓就医的首选。但了解省中医历史的人,才知道其中艰辛与不易。
1973年,医院着手兴建六层住院大楼及辅助科室的附楼。全院上下紧急行动,亲自动手,挑水泥、搬石头、磨地板。到1975年,硬是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医院历史上的第一座住院大楼。
改革开放春风起。“弄潮儿”广东省中医院果断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984年,为了方便病人,医院首设夜诊、家庭病床等,门诊实行“病人选医生”,深受患者的好评。1985年,医院在原有的日诊、优诊、夜诊、专症专病门诊基础上开设星期天诊、简易门诊等方便患者就医。
省中医最为人称道的是“中医院姓中”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师带徒”,首创跨地区拜师;成立全国首家“传统疗法中心”;建设中医经典病房;围绕病种和临床关键问题,做好挖掘整理,建立中医智库平台……多年来医院一直把“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主旋律,始终以“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为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起的一揽子改革措施之后,省中医迎来高速发展期,成为了全国中医院的一面旗帜。
二
大湾区,信中医。
骨松安胶囊、莪棱胶囊、飞扬外洗颗粒……10月25日,在国家药监局支持下,经粤澳两地药监部门批准,由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牵头协调,成功推动广东省中医院5个获批跨境使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称“院内制剂”)发往澳门。
省中医透露,首批5个院内制剂将由澳门镜湖医院接收,并将逐步应用于澳门临床。此次院内制剂跨境调剂,填补了中国境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跨境使用的空白,也是大湾区中成药联合监管的重大进展。
回顾来时的路,省中医与香港、澳门医疗界交情深厚,相互支撑。
2003年,“非典”期间,受香港医管局邀请,医院派出两名医生援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22年,张忠德带领医疗队驰援香港,推动香港中医参与中西医协同治疗。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的发展,省中医与香港、澳门的医管局开展了紧密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药物筛选等方面探索出生动、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启动香港中医访问学者计划。派出重症医学专家前往香港医管局属下的西医院重症监护专科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重症救治的中西医结合新模式。
启动大湾区进阶中医临床培训计划。选派香港高年资中医师到广东省中医院执业并培训他们的综合处理各种急危重疑难及罕见病的能力,提升香港中医师在中西医协作治疗的专业水平,深化两地中医师的专业交流。医院还与澳门镜湖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澳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2021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落户广东省中医院,将与南沙医院、广东省中药科学院新院区形成三位一体、产生聚合效应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中心。
2020年12月获批建设,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牵头,联合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
这是中医药领域唯一一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立以来,实验室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为着力点,在中医药防治肿瘤、哮喘、银屑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室还加强多领域合作,开展创新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
三
古老中医,走向世界。
2023年11月2日,广东省中医院联合发起“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成立仪式在香港举行。
“一带一路中医药联盟”由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宁夏医科大学和四川省中医医院六所院校和机构共同发起,目前联盟会员包括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大型三甲中医院,旨在凝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中医药产学研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合作。
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坚持打开门办医院,以中医科技为桥梁,大力参与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单一医学院之一,自2014年10月正式签署合作研究协议,双方开展中医药联合研究工作和高级人才培养。目前在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已建设两个固定实验室和两个科研团队,并建成了欧洲最大的中药库。
2008年起,广东省中医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签订了“传统与补充医学国际研究网络”的合作协议,目前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对中医优势病种进行古今证据的系统梳理和严格评价的双语中医临床循证系列专著计划,推动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
在走向国际舞台的道路上,省中医坚持修好内功,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平台,聚人才。当前,医院建设了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中医领域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全国首家粤港澳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全国中医行业第一家生物资源中心、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
科技创新,人才先行。省中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有”的人才观,注重通过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联合攻关、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各种柔性方式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将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院士工作站便是人才工作的一块名片。2019年,医院建立陈可冀院士专家工作站;2020年合作共建刘良院士工作站;为了吸引高端专家,医院还建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科技专家工作站和仝小林院士科技专家研究室。
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省中医在中医行业内率先建立科研创新团队PI制。医院通过“自愿报名、竞争遴选”确定PI,通过“双向选择、任务导向”组建团队,形成“成果导向、目标管理”的管理模式,还推动“绩效挂钩、优绩优酬”的绩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量值为主的科研评价模式,让医院成为了科研转化的一片热土。
2023年度省中医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全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第46位,并且连续5年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科技量值第一。省中医连续10年蝉联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榜首,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医院连续两年入选研究型医院。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临床疗效是硬道理。”张忠德说,不同医学体系、科学学科,互相取长补短救治病人,让患者受益最大化,在实践中形成不断完善的中国方案,让中医药在维护全人类健康上发挥更大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表示,省中医将高站位擘画医院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传承创新、服务提升、质量提高、人才强院、文化铸魂等六大战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贡献中医药力量。
来源:南方+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宋莉萍 查冠琳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