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独居”?给年轻人的N条硬核建议

2021-06-09     松果生活

原标题:如何更好地“独居”?给年轻人的N条硬核建议

五月份,《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北京SKP举办了一场名为“一人住:独居社会的自由与孤独”主题沙龙,活动特邀巴黎-萨克雷高师社会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教师孙哲,“好好住”创始人冯骕,并由《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宋诗婷担任主持,分享与独居生活有关的种种。本次推送,我们整理了现场的分享内容,以飨读者。

孙哲

巴黎-萨克雷高师社会学博士,上海交大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金融社会学,长期从事租房市场与租户群体、全球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多项城市治理研究课题。

独居还是共居,都市青年的租住生活

当我们说租房的时候,首先会注意到城市的尺度,如今我们说的一线城市,在政策上被叫做“超大城市”,比如北上广深,“超大”意味着更多样,流动性更强,这就体现在租房的人很多。如今超大城市的年轻人中,90后和00后主要是租户而非业主。

租户社区的三种类型

当越来越多城市居民选择租房生活的时候,大城市会出现一种新的社区类型:租户社区。在上海的2400万人口中有1000多万租户,租房比例接近半数。而在纽约、巴黎等先发的全球城市中,租户比例是超过半数的,都在六七成左右。在上海的租户社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蓝领公寓”,主要为打工者提供低价的集中住宿。一种是政府牵头发起的“公租房”,主要是为吸纳来的人才提供一种更加稳定透明的租住方案。还有一种是市场上的“长租公寓”,将长租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都市白领。

租户社区应该是融入城市社会的,是城市治理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外边。我们经常讲社区中有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这“三驾马车”。这通常指的是商品房的业主小区。这样对照下来,在租户社区中也应该有三驾马车,除了物业和居委会之外,租户社区中与业委会对标的应该有一个“租户自组织”。但我在研究中发现,在实际情况中租户社区的治理方式还是有延迟的,一般只有物业,居委会和租户自组织出现的比较少。

706生活实验室

与人们的一般印象不同的是,租户居民的社交能力很强,有很好的自组织和社区参与的基础。上海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当代上海青年居家生活》的研究,显示业主青年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内缩”的,因为房贷等压力更加“宅”的生活方式。与之相比,租户青年的状态则是“外向的”,这表现在租户青年更愿意在客厅中邀请朋友和邻居聚会。我自己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租户兴趣群体。比较常见的是“夜跑团”这样的运动小组,年轻人都住在一个小区,约着跑步或者锻炼。还有一些更有思想性的,比如“706生活实验室”中的租户青年经常会组织一些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沙龙。

“体面租住”的要求

面对越来越多的租户青年,大城市要做好准备,让人们能够“体面租住”。在职场中,“体面工作”基本成为一个共识。在居住方面,“体面租住”是指让租户能够有尊严、有保障、有活力地居住。有尊严是指“租户权利”。在咱们国家,租户有两条基本权利,一个是“买卖不破租赁”,一个是“优先购买权”。这两条权利都是在保护稳定的居住生活,但知道的人很少。有尊严的租住也体现在自尊,也就是租户应该主动的登记信息,积极的进行社区参与,而不是用一句“租房子的”来去做社区的“小透明”。有保障是指租赁关系的机构保障。现在租房子也可以相关机构进行网签和备案,这就是对于租赁关系的保障。自2016年开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住房租赁企业,这些机构化的租赁方也会更规范的落实“开发票”“居住证明”等正规手续,使得租户的居住身份更加的名正言顺。“有活力”是指一种积极向上的租赁文化。媒体上经常将没有购房的婚姻称作“裸婚”,甚至提到“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这其实是用产权身份的优势视角来去对租户进行污名化,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边沿的租户文化。诱惑力的租户文化能够看到租户青年的创造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各类利好的城市政策中能够实现向上流动。

关于独居还是共居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从独居走向共居。我采访一个租赁企业的创始人时,他对独居青年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有猫有快递”。猫满足亲密关系,快递满足的是一种物质关系,就够了。听起来很简单,我相信有宠物的人都应该有这种感觉,人提供的亲密关系的稳定度远远低于猫跟狗提供的亲密关系。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居住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变弱了。举个例子,东京的老龄化程度很高,但东京在人口增长阶段聚集了大量年轻人,这其实是很诡异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但却不想恋爱、结婚、生子,是一种“没有爱欲的聚集”。《无缘社会》这本书就在描述这种状况,但其实不只是一个日本问题,而是一个现代都市都会面临的问题。

独居当然有其价值,这种居住状态给了个体最大的自主性和选择的权利。甚至可以说能够独居而不用被人非议,是大城市非常迷人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这种居住自由所产生的“无缘”,我不希望看到的这种独居无缘的状态。我的愿景是人们能够通过独居所带来的选择权,能够有主动建立连接的机会。“趣缘”(hobby)就是建立很好的契机,兴趣相投的朋友成为邻居也是一种美好的可能。未来,我希望人们可以从独居走向共居,共居并不是同居,同居和共居都是可以不完全指代两性亲密关系的词汇,而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形式。

冯骕

“好好住”创始人。曾在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从事新闻编辑6年,自2009年开始以自媒体视角关注家居,在2014年创办“好好住”,观察与思考中国人居住状态与家居行业已近12年。

一个人住是一种?

一个人住”相关的高频词

在我们公司的app“好好住”上,我们搜索了所有带有“一人住”或者“独居”这俩关键词的内容,其中八九千条都是比较积极的,很有代表性。比如说比起一人住,两个人更容易哭,这跟我们认识相反,或者一个人非常需要舒适的沙发,沙发是高频词,对于独居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体现。很多独居的用户反映出的是一种对标准、大众和他人的反抗,他会在空间中体现和践行这种反抗。

“仪式感”也经常被提到,还有“宠成公主”,十几位女性都提到过独居要把自己宠成公主。还有像“怎么舒服怎么来”“爱干啥干啥”“不用管别人”,这些都是很常见的表述。

这一段写得特别好,“真正一个人住已经4年,已经习惯于一个人独享一个空间的感觉,回家不需要说话,非常自在和舒服,说来也矛盾,在朋友里最话唠的我明明很怕孤独,却有很孤僻地喜欢独处的一面,相信大家都感受过,独处的氛围和与人共处的氛围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可以保持足够的安静,能够全然摊开做自己,百分之百地松弛下来。”这个表述已经可以代表了我对独居的观点了。

一个疑似洁癖的用户也说:“一滴水和油都看不得的习惯好累,一个人住孤独终老。”不少的住友,可能因为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反而导致他会一个人住,这也是一种被动选择。一个人住基本分为三种情况:主动的、被动的以及临时状态。

两居室改大套房规划图

第一个范本是一个很好的室内空间规划的改造,上面房间是两居室,在一人居用户里,二改一、三改二甚至三改一都是常见的。

把两居室改成了大套房,是非常重要的趋势,在二改一、三改二去掉一个房间的时候,会把一个房间和另外的一个主卧合并成一个大套房,这个大套房其实合并成了一个步入式的衣橱,也把餐厅、厨房给打开了。现在很多两居室其实很小的,五十多平只有两居室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改成套房。

卧室和独立式的衣帽间合并效果图

第二个也是常见的改法,把两个房间打开,卧室和独立式的衣帽间合并。很多用户在实现一人居的同时,会实现独立式衣帽间。左边这张床是一米二,这个住友提到即便是一人住,他也没有买大床。有用户在提到一人住时要求空间通透、打开、不需要那么隐私,会把室内设计的材料运用到这些需求中,一般非独居的空间极少看到把洗手间做成全玻璃的,会注重个人隐私。

女性住友自己组装的斗柜

一些女性住友在分享独居经验实提到,一个人住让自己变得很强大,因为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解决。像这个斗柜是她自己装的,还有一个人装了100斤的衣柜。

一人居的电器:电磁炉和抽油烟机

独居越来越广泛,相应的电器也开始出现了。这种就是非常典型的电磁炉,上面是一个可以伸缩的抽油烟机。电视对一人居的用户来讲越来越不重要,电视很小,而投影的沉浸式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很多用户开始使用投影。

一人住,不同角落的不同玩法

在二线城市,很多独居的人会把两三室的房子租出去,因为太大扛不住孤单。这是一个女孩的家,她觉得自己住难免寂寞,就开发了自己的新玩法。

70多岁阿姨的独居房间

这是一位70多岁的阿姨,她退休后独居,女儿鼓励她做回少女,于是就设计了这种风格的空间。

独居浴室里的大捧花

这是因为有位住友觉得一个人住洗澡很可怕,没有安全感,于是就把大捧花放在了淋浴间。一人居的用户在抵抗和对抗他的寂寞和不安全感里面,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先经过卧室,再去起居室的房间

这个住友租的房子很小,客厅采光不好,卧室采光好,她就做了调转,每天一进门先经过卧室,再去起居室。一个人住其实能够让人胆子变大,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能实现多种功能的空间

男性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强一些,这个空间中有练字、打游戏、工作的地方。一人居的用户会试图“浪费”空间,从中找到很大的快乐。

一个人住其实很快乐,你可以有仪式感、取悦自己、大胆地把空间做得通透,不需要考虑隐私问题,也可以很随意地缩小尺度,随心所欲。

用于取悦自己的一人住的产品也有很多种:大沙发、衣帽间、吧台和投影。不少用户会提到“足够”这个词,一个人住是在释放一种悦己的感觉,这一代年轻人特别悦己。

这是我们给用户投放的问卷,“一个人住是一种__”,你会如何描述?我觉得一个人住其实就是一道选择题,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有选择权利。

嘉宾对谈

宋诗婷:美国一位作家曾说,城市越发达,生活越便利,越是能为一人住提供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法国是一个对独居很友好的国家,我记得以前去法国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城市空间,咖啡座朝向街道,但是很多城市默认的是喝咖啡需要面对面。

孙哲: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建筑或是城市的老师都会觉得巴黎是最喜欢的城市,没有之一,原因就在于尺度宜人。一个人住最主要的就是彻底的选择权,要在超大城市或是国际都市,没有人能管我们。这需要硬件软件都能够做到,客观的不便都解决了,主观的选择权就在我们。小巴黎也就二百万人,甚至还没有上海或是北京一个街道的人口多,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好地方步行十分钟都可以到,一个人住完全没有问题。

对于城市人来说,社交是主动的选择,而不是邻里间被动的应酬或者八卦。中国的邻里之间不是中性的,是“反邻里的”。高端社区可以让人直接到开车到地库,然后电梯直达,营造出“社区隐形人”,这种“隐私”所宣誓的是一种主动:不想见人的时候可以不见。都市年轻人也是这样,在乎这种隐私性和主动性,不想被迫的社交,哪怕是租房子。投影仪也是主动生活的体现,打开投影是会专门看一部电影,是一种情景的主动展示。而电视则是一种被动的投喂。

宋诗婷:很多东西可以用符号学解释的,看到电视联想到的一定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做事,而是合家欢的场景。自己住的时候,会想要屏蔽掉原来的生活方式。

冯骕:我们想用电视的时候,环境是比较亮的,用投影绝对要暗下来。我也很关注共享空间和长租公寓,但一直没住过,直到去年偶尔会住一下,我突然明白独居和共享空间之间的奇妙关系。上楼就是一个小房间,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下楼就可以看到跟你一起住在这栋楼里的人,彼此之间是弱关系。

其实很多人越来越主动选择独居,跟城市的服务、设施完善,还有个人的power越来越强都有关系。以前大家要一起住,一起分担房租、解决问题,现在不需要了。很多女性都不着急结婚,也因为没有必要了。选择丁克的人都是因为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了。

孙哲:对于很多不愿生孩子的家庭来说,买房子更多是为了能够随意改造。如果以后能够为租户提供也能提供一整套装修方案,应该会是一个创新。人们就不用为了想要装修改造房子,而非得买一套房子了。

冯骕:现在投资人都会讲中国有多少新房,我说装修不一定跟新房有关系,客观来讲确实是一个正相关的。我听到的最多的是,我看你们APP真想出去买套房子。我想说不用买新房子,你现在住的房子重新装一遍就可以。

孙哲:装修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数据显示所有的租赁市场总额大概是3万亿左右,但是装修的市场可能是5万亿以上,装修其实大于整个的租赁市场。另外,问题在于装修很重,而投影仪很轻,灯一关就可以创造氛围。大家喜欢装修的感觉,可以通过一两个东西,去建造仪式感,不一定是说全面都要去改造。

宋诗婷:我们身边有买房装修的、租房装修的。买房装修会把大量的钱放在硬装上。租房子时很多人想要变成自己的房子,需要花很多的精力甚至金钱在装修上。其实带不走的东西要低成本,带得走的东西无所谓。你不会选择租一个房子,把所有装修都重新做,除非你能确认租很多年。这就涉及到租客的权利,在国内很少能有那种长租的机会。

孙哲:这个还有风险,装好之后房东会把租客赶出来,因为房子更好租了。

冯骕:我认识一个人,他租的房子里都是经典款的家具,上万块一把椅子。我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每年就花个万八千块钱买,虽然租的房子品质都挺一般,但他能弄得特别好。

孙哲:既然不能全部更新,就买一样有仪式感的东西,比如一件特别家具,就会变成在租的房子中的存在感和仪式感。

宋诗婷:对买房子这件事情有执念的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美国的东海岸人,还有澳洲人,大家觉得买房子的性价比高。但是,在巴黎、纽约、东京,甚至柏林,大部分人都是租公寓,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特别多,特别丰富。这个也是对年轻人比较友好的情况。

孙哲:越是超大城市,越不要把个人生活的选择当作一种意外。

冯骕:我之前租的房子整得也还可以,但房东觉得我很奇怪,单身还租那么大的房子,后来还给我介绍她女儿……很多人对一个人住都有质疑。

宋诗婷:日本独居的比例非常高,包括北欧也是,我们可能是他们的一半。我现在的房东是86年的,他无数次跟我确认,你是一个人住吗?所以关于租户权益的问题你们怎么看?

孙哲:我的观点就是机构化,按照契约执行就可以了。如果直接面对散户业主,观念会不同。机构租赁会规定得比较清楚,虽然也有问题,但是比较稳定的。日本租房市场的散户的繁文缛节特别多,后来airbnb进入,直接用平台提供标准化程序,就很快抢占了市场。

冯骕: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本质在于房东怎么看租房,如果他们持续认为租房是丢人、低级的事,那房东和租户之间的关系就没有办法排列。我每次租房子都当作一次和房东的面试,房东如果不尊重我,我绝对不会看他的房子。

孙哲:“体面租住”很重要,复杂的道理大家记不住,但这四个字我希望能慢慢带来一些改变。

关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无 / 聊

人文 · 艺术 · 生活

Contact us

商业合作/投稿发送邮件

[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71347136_486930-sh.html




















百老汇在纽约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