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说中医|六味地黄丸:补肾的祖方

2023-09-12     广东省中医院

原标题:胡博士说中医|六味地黄丸:补肾的祖方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的祖方,万世不易。最值得寻味的是其三补三泻的思路方法。

这是宋代儿科医生钱乙的方子,话说有一天,有位太医拿着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略带嘲讽地问:“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地黄丸有八味药,而你这方子只有六味,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说:“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稚嫩,所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壮阳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行吗?”这位太医听了,连声道佩服。钱乙的学生赶紧记载下来,编入《小儿药证直诀》。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开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组成:

熟地黄八钱 (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 (各12g) ;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 (各9g)。

主治: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功用:

滋补肝肾。

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吴医汇讲》:此为补阴之主方,补五藏之阴以纳于肾也。藏阴亏损,以熟地大滋肾阴,壮水之主以为君。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从左以纳于肾。山药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从右以纳于肾。又用三味通府者,恐府气不宣,则气郁生热,以致消烁藏阴,故以泽泻清膀胱,而后肾精不为相火所摇;又以丹皮清血分中热,则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为火所烁矣。又以茯苓清气分之热,则饮食之精,由脾输肺以下降者,亦不为火所烁矣。夫然后四藏之真阴无所耗损,得以摄纳精液,归入肾藏,肾受诸藏之精液而藏之矣。从来囫囵看过,未识此方之元妙,至于此极。今将萸肉、山药二味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极分明,而气味又融洽。将熟地、萸肉、山药三味总看,既能五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藏之气,尽行纳入肾藏,以为统摄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至泽泻、茯苓、丹皮与三补对看,其配合之妙,亦与三补同法。制方妙义,周备若此,非臻于神化者,其孰能之?惟其兼补五藏。

来源:“胡世云主任”公众号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庄映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2b91a5efd7ca43b170189e3511aea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