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父母们会发现,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做一些重复性动作,比如来来回回上下台阶,积木堆好了就推到,然后再堆。反复给娃娃穿脱衣服,看起来似乎都是很简单的动作,但是孩子就是喜欢翻来覆去的重复,在这背后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关于这一点,曾经写过一些科普性的文字,今天就来和家长们分享一下,为什么孩子喜欢简单的重复性行为。
孩子对于简单的动作非常着迷,虽然每一次的重复在动作上一级速度上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每一次孩子都能聚精会神的完成动作。
这些动作看起来对孩子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不停的重复,但对于他们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手上的活动,不管任何干扰都无法阻止让孩子分心。
重复对孩子来说就像工作一样重要,按道理来说儿童的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他们会将注意力不停的从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上,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玩耍中的一个简单动作却能够轻松的集中起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不能感觉到任何的外部刺激。
与这种专心致志相伴随的,是一种手部有节奏的运动,当孩子第一次经历了这种体验之后,他们就会沉迷其中,虽然儿童专注力不能持久,但是这种重复性的动作可以不断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这是儿童进入专注状态的一个特征,蒙台梭利称之为“重复练习”。行为背后暗藏孩子心理需求,孩子不断的开门关门,一个小时可能都不会觉得厌烦,听家长讲故事,总是要反复听一个故事。
在成年人看来这可能是很枯燥的,但孩子却乐此不疲,实际上,孩子喜欢重复主要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行为发展有关。0-2岁的幼儿处于感知发展阶段,简单的说就是孩子通过动作感知环境。
孩子在2岁之前会采用尝试,重复,模仿来感知世界,解决问题。在重复动作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行为造成的结果,孩子的各项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重复和尝试中学到的,重复能让孩子将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内化和熟练。
其实所有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重复,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重复的事情在大人看来都很简单而已。那是因为孩子的记忆力和经验相对有限,一个新的概念,旋律和事物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在不断的强化中纳入长时间记忆。
所以孩子不断重复简单的行为是在感觉和思考和体验,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非大人眼中的“没有意义”。这个时候家长不要随便的阻止和打断孩子,可以在一旁仔细的观察或者加入到孩子行为之中,陪他们一起做,看孩子到底要体验什么。
重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孩子看来父母就是全能的,自己是弱小无助的,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小的孩子会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外在的物质而感到自卑。
为了补偿这种自卑心理,他们会做一些能够自主控制的事情来安慰自己,也就是不断的重复已经掌握的行为,比如把一个东西装好再倒出来,或者让家长重复讲一个故事,自己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些都能够让孩子有对事情的掌控感,从而获得一种力量感,进而产生一种安全感。
其实重复行为是一种儿童的自然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重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用过多的担心,也不要打断或者干预,只需要耐心的陪伴孩子就好。这是对孩子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对他们选择自由的肯定。
喜欢重复是对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这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因为年纪小所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是很有限的,重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强化。
有一天孩子重复的过程会逐渐减少,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能够更高效的吸收新鲜事物的方式,或者是孩子需要重复的事情已经掌握的很好了。
蒙台梭利指出:反复练习能够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觉过程,这是孩子的“智力体操”。
通过重复孩子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类,然后举一反三。对于一些新认识的事物孩子会感到很新奇,于是就想一遍一遍的进行探索,尤其是正在经历语言或者动作敏感期的孩子,他们会不断重复说或者做新学到的动作和词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家长要满足孩子对重复的需求,帮助孩子将感知和大脑中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体的概念。当孩子掌握了新概念之后,他们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孩子今天经验了“球”这个概念之后,明天就能学会“圆”和“跑”,这样他们才能学习更多的新概念,从而变得更加聪明。
当遇到孩子重复的时候,除了不打断之外还要更加包容和鼓励孩子,让他们能够更有自信的去做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重复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积累,大脑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健全。
孩子会通过不断重复地做同一件事发展主动性和创造力,重复是孩子学习必须的手段之一,这是成长期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家长如果能够引导好这个过程,会对孩子成长十分有利,不过会很考验父母的耐心。
歌曲重复有旋律感,能够增加孩子活泼的性格,对感知加强也有帮助。故事的重复有情节感,能够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复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父母的不厌其烦和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爱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