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真实跟踪拍摄,我终于找到了“顶级牛娃”的培养秘诀!

2022-05-19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10年真实跟踪拍摄,我终于找到了“顶级牛娃”的培养秘诀!

作者:阿墩

直播预告

好沟通才有好教育

父母一说话孩子就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今晚八点

美国思考与沟通课程创始人、

华裔家庭教育专家 画云博士

尹建莉父母学堂总裁 郎世溟

联合直播

解析亲子沟通中的“情”和“理”

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秘诀

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最近看了一部很治愈的豆瓣高分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讲的是一对夫妇历经重重困难,最后成功经营农场的真实故事。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计代价,培育健康土壤,坚持作物多样化,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以及愿意用10年的时间,等待农场实现良性自我循环。

《最大的小小农场 》The Biggest Little Farm,豆瓣9.4分

本来以为这是一个田园梦一般的浪漫故事,没想到越看,越觉得养娃就像搞农场,是用一块地,创造一个宇宙。至于怎么搞,是愿意花时间等这块地实现自我循环,还是急功近利地迅速变现?是选择尊重自然规律,还是强行干预?

这个纪录片着实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也让我双减后无处安放的焦虑得到了解脱。今天分享出来,希望让大家也能有所思考。

他们用了10年

让农场实现了自然循环

没人知道“这份坚持”有多难

约翰是野生动物摄影师,莫莉是美食博主。他们领养了一只小狗托德。但是狗狗常常扰民,被房东下了逐客令。

可他们不愿意放弃小狗托德,怎么办呢?莫莉有一个理想,就是拥有一个农场。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们上网查资料,查阅书籍,拜访农场主,还起草了商业计划书,动员身边的朋友,最终有人给他们投资了。他们幸运地请来了一位农业专家艾伦·约克担任顾问,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从零开始经营一家农场。

左艾伦,中莫莉,右约翰

此后,纪录片最精彩的部分开始了。

想要让贫瘠的土地恢复生机,第一步要做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改良土壤!

他们砍掉了农场原有的55英亩老树,建了很大的基肥堆,烧掉杂草,修复一个大池塘,修好了5英里多的灌溉设备,还建了一座非常先进“像座宫殿”似的堆肥设备,用来收集蚯蚓粪便。

艾伦说,这是给土壤吃的“圣杯”。接着,他们要把这些粪便调制成“茶”,再喂给土壤。

整整六个月,他们花完了第一年的预算,却连一棵树都没种。

让农场模仿自然系统,通过多样性来调节自己,这样就不会有害虫和流行疾病

有了肥沃的土壤,农场就有了生机,下一步,农场必须维持作物的多样化。

他们种上了75种果树,引进鱼苗,培育花园,修建鸡舍,鸭舍,羊圈,猪圈,还买了一只大公牛。农场一年能出产200多种食物。

一个健康的生态圈正在飞速地形成。

然而,艾伦不幸病逝,农场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成群的鸟儿聚集农场,吃掉了大部分的果实;

蜗牛爬满了果树,吃掉树叶;

地鼠在果园里打洞,啃咬树根;

郊狼一到夜里就光顾鸡舍和鸭舍,一夜时间,可能损失几十上百只……

成群的鸟儿聚集农场,吃掉了大部分的果实;

蜗牛爬满了果树,吃掉树叶;

地鼠在果园里打洞,啃咬树根;

郊狼一到夜里就光顾鸡舍和鸭舍,一夜时间,可能损失几十上百只……

约翰说,每当问题出现时,我就退一步思考,观察它。大自然会有它的办法。

他们引进雪鸮捕捉地鼠,放鸭子吃掉蜗牛,鸡吃掉蛆虫,老鹰来了赶走鸟群,训练后的牧羊犬阻止郊狼,而饥饿的郊狼开始捕食地鼠……自然的平衡又回来了。

农场用了近10年的时间,实现了自然循环。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非常需要决心的过程。这中间,他们历经资金链断裂,被否定、核心成员离去等等。

纪录片的最后,莫莉生下了一个男孩,托德在农场终老,他们的农产品大受市场欢迎。

育儿好比培育农场

生活土壤是关键

看完纪录片,我最大的震撼在于,他们能坚定地实践自然农法,认识到“农场的活力,仰赖于土壤和生态平衡法则”这一核心根本, 以及遇到麻烦也不急于去解决局部的问题,而是退一步观察,从生态链条的全域视角去解决问题。

这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放在养育一个孩子上,也特别特别契合。

首先,要养好一个孩子,最核心的是如何调理好孩子的“土壤”。

孩子的生活土壤包括很多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关系,师生关系……这些关系就像一个个给土壤输送营养的管道一样,阻塞住哪一条,都会带来营养不均衡、失调紊乱的结果,导致无法在土地上孕育出健康的生命。

做父母的,最好的办法是在“生活土壤”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智慧,不急于早早地栽种,早早地企盼收割。

其次,孩子出现某些问题,请退一步,用更广的视角去看。

如果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作业拖拉磨蹭,没有主见,遇事唯唯诺诺,或者常对身边的人暴力相向……我们不能片面地从单个问题出发,只考虑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表象,而是“退一步,观察”:是生活土壤出了问题?还是某一环节缺失了?

没有主见,唯唯诺诺,也可能是因为在类似的关系中,孩子没有得到过尊重,认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不重要,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自信。

暴力问题,也是如此。在构筑生活土壤的这些关系中,孩子是否模仿成人的暴力方式,或者从其他途径习得。

作业磨蹭,很可能是亲子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压力大,在生活中没有自主权,孩子用磨蹭来消极自保,或者抵抗。

没有主见,唯唯诺诺,也可能是因为在类似的关系中,孩子没有得到过尊重,认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不重要,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自信。

暴力问题,也是如此。在构筑生活土壤的这些关系中,孩子是否模仿成人的暴力方式,或者从其他途径习得。

作业磨蹭,很可能是亲子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压力大,在生活中没有自主权,孩子用磨蹭来消极自保,或者抵抗。

“退一步,观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是真正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或者维护自己的面子。

“看到TA那×××的样子,我就火大”,这是发泄情绪。

“你这样×××,我怎么在×××抬得起头来”,这是面子问题。

“看到TA那×××的样子,我就火大”,这是发泄情绪。

“你这样×××,我怎么在×××抬得起头来”,这是面子问题。

如果我们一直用“打地鼠”的方式去解决养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人孩子不仅疲惫不堪,而且往往事与愿违,摁下一个,又冒出来一个。

如果用“自然农法”的原则去面对困难,会让滋养孩子的生活土壤肥沃,社会关系健康,多样化发展。

一个多样化发展的人

才能达到自我生态平衡

回到纪录片中的农场——农场主不追求单一物种量产,而是种植上百种作物,饲养许多动物,各个物种间到达一定年限后,便会开启良好的自我循环,达到生态平衡,不需要农场主喷洒农药除草、除蜗牛、赶苍蝇、猎杀郊狼。

这不也是父母最期待养育孩子最终达成的结果吗? 哪个父母,不期待把孩子养得能自洽,能自己面对生活的种种,能达成自我的生态平衡?

但如果一开始就只用学校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只给孩子的人生一条升学路,就好比在农场上被动种上单一作物,然后用农药和营养液大力加持,达到傲人亩产,那这片土地就容不下其他作物。

一旦出现特定的虫害、自然灾害,或者这个物种可能就不适合这片土壤,那么单一作物将面临全军覆没。

类比农场,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自我的多样特质生长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像农场主一样,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他的个性和能力,尽可能提供稳定的环境,让其自由生长,尽可能相信孩子,相信他有维持个人的生态平衡的能力和勇气。

总之,一个健康的内心生态,可以有很多的力量去对抗病害和天灾,这值得我们尽全力去守护。 不要在破坏了他们的生活土壤后,再来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尊重成长规律

耐心等待

纪录片中,艾伦一直强调一个时间点,第七年。

他说,到了第七年的时候,不用再施加太多的外力,农场自会实现多样物种的良性循环。

很遗憾,他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但是约翰和莫莉还是做到了,即便时间比预计的久了一些。

我们又何尝不是期待着有一天孩子能够“良性循环”。

有人用“静待花开”这句话来比喻家长等待孩子成长的心境,也有人会跳出来说,这是假佛系,真的遇到事情了,该急还是得急。

是的,在“成长”来临前,我们不知道一路上将会面临什么。

我们有时就像被郊狼逼急了的约翰,他怒不可遏地违背自然农法的原则,提枪绞杀了频频咬死牲畜的郊狼。

后来他发现,原来还是自己不够了解自然,郊狼的问题,其实可以交给牧羊犬和地鼠。

当我们陷入育儿困境时,也恨不得像约翰那样,一枪消灭那个我们认为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稳一稳,问自己,是否足够了解孩子的本性,以及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每个孩子都足够不同,同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依旧会变化,一个固定的模具无法套住蓬勃发展的孩子。

如果哪一天,我们发现孩子变得有些陌生了,那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成长了,而我们错过了。

与其惊慌失措,如临大敌,不如耐心去接近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再徐徐图之。农场用了近10年的时间,实现了自然循环。我们能做的,也不是消极等待。

如果我们尽力培育出了健康的“生活土壤”,打好生命的基础;

如果我们给予他们多样化的成长空间,允许他们犯错;

如果我们了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我们尽力培育出了健康的“生活土壤”,打好生命的基础;

如果我们给予他们多样化的成长空间,允许他们犯错;

如果我们了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那么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吧。

TA也许能长成大树,也许是一棵仙人掌,也许只是寻常的小花小草,只要能够实现自我,生命力必将旺盛。

养育孩子

就是渐行渐远的陪伴

在育儿初期父母常常雄心壮志,以为只要事事如己所愿,一切必在掌控之中。但生活从来不会样样顺遂,不如意之事即便不是“十之八九”,也得五五分账。

人生际遇,就像是突袭农场的山火和飓风,你很难准确把握它的走向:眼看着要丰收了,它却毁了一切;你已经准备卷铺盖走人了,它却换了风向。

我们自己一路磕磕绊绊地过日子,又如何能照拂孩子一生?当孩子渐渐长大,我才明白,这些雄心更多是自我感动,甚至有些许自恋。

孩子终要实现自己人生的“良性循环”,如果父母不肯或不能渐渐从孩子生活中淡出,那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技能,就是生存的能力,再奢望一些,还能有享受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即便离开了父母盘旋的“直升机”,也能够活的不赖。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根基里用功,让他有后发之力,对抗未知。其余的,他将面临的时代问题,人生偶然,世界突变,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放下无谓的干涉,或许还能保有精力,成就我们自己的人生。

最好的教育

就是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了解需求,遵循规律

孩子终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如何找到孩子的发展需求?

邀您加入7天好妈妈成长营

学习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轻松助力孩子成长

作者介绍

阿墩,“果壳童学馆”是果壳旗下的儿童教育公众号,这里有可信赖的育儿科学知识,随时随地的家庭STEAM教育。 帮你成为具备未来视野的家长,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学会思考,培养属于未来的优秀人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f2ebf783e32d1884f46e6d2a2e2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