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幸,考上斯坦福又休学,如今9家公司资产万亿,他如何逆袭

2023-07-18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童年不幸,考上斯坦福又休学,如今9家公司资产万亿,他如何逆袭

童年不幸,考上斯坦福又休学,如今9家公司资产万亿,他如何逆袭

我们时常会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狭隘教育观感到无奈和痛心——

比如抓到孩子早恋疯狂扇孩子脸的老师;

可怕的是还有以“现在扇她总比她以后打胎强”这种荒谬逻辑支持老师的言论。

如果视频中孩子的父母也这样想,那这个被羞辱的女孩可以说是心理秩序基本被毁。

所幸,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这种“驯兽”般的教育模式虽然还时有发生,但正在被逐渐抛弃、受到批判。

比起“孩子应该遵守什么三从四德”,现在大多数教育者尤其是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

成绩不好怎么办?

不爱学习怎么办?

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

赚不到钱买不了房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

这些担心,可能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和现实的压力,但也不乏掺杂剧情幻想的过度担忧。

然而,当大多数父母还在勤勤恳恳琢磨“怎么把孩子培养成符合市场期待的合格‘螺丝钉’”时——

有的父母已经研究起了如何在火星上退休,如何培养出一个有创新力和生命力的人?

当大多数孩子还在为寒暑假即将结束,疯狂补作业而闹心时——

有的孩子却嫌假期太长了,盼望赶紧开学。

“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着你过什么样的人生,以及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我最近看完一些对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的采访后,内心一直盘桓的一句话。

这位毋庸置疑的成功人士,就是那个想在火星退休、自家孩子疯狂盼望开学的家长。

当然,一些访谈不足以将他精彩的人生完整呈现出来,但从他言谈间能析出的一些底层逻辑,也足够我们借鉴——

普通人若想成功,或想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至少得先解决掉两大难题。

怎么可能呢?

也许会有人第一反应是:

“那可是世界首富哎,他多有钱啊,他培养孩子的方式,吾等凡人可借鉴不来。”

的确,从表面上看,不认同传统学校教育方式的马斯克,大手一挥给自家娃专门开了一所学校,最初只有自家几个孩子上,后来变成了公司员工的孩子们都来上,直到现在向全球10-14岁的优秀少年提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在线教学。

而我大手一挥,最多给自家埋头苦学的娃开开小灶,开学校?开玩笑!

那我们进一步来看看马斯克给娃开的学校里,都教些啥?

心智、意识和人工智能;生物力学;虚构写作;地球学;竞争性编程CP……

What?要我家那个在几本语数外化史地生课本里都挣扎不出来的孩子学会这些?不可能不可能!

普通人做到像首富一样培养孩子,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像人类要住到火星上一样: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而清华教授钱颖一在一段对谈中问过马斯克:

“你想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城市,并把人类送往火星,你认为可能吗?”

马斯克的回答从容又肯定:

“完全有可能。”

别看他这么笃定,其实他在研究火星方面还没有取得成功;

但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不被任何已知的现实条件所束缚,相信什么就放开手脚干,不在意任何人的评价和规劝。

正是一句“这是可能的”,马斯克从一个仅有一台电脑和三千美元,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成为了掌握火箭发射技术的世界首富。

相信是一切的基础。

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以后想到月亮上、想成为奥运冠军、想改变世界……兜头就是一盆“怎么可能呢,别做梦了”的冷水,那他从一开始就输了。

怎么敢的?

一个孩子假如考上清华北大却想休学,他身边多数人一定会觉得他疯了,找各种理由规劝他:

“好不容易杀出来了,轻易放弃你想过后果吗?”

“对得起这么多年的付出和父母的辛苦栽培吗?”

“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你脸上挂得住吗?”

马斯克就有过这种考上斯坦福1天后决定休学的“前科”。

而放弃有时是为了另一种收获,退学的他决定创业。

觉得“有可能”的马斯克拉来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哥哥,一个是老友,但他并不确定一定就能成功,甚至还觉得可能会失败,不管怎样,先干了再说。

这像不像我们老听到的那句:“年轻人,不要脑门一热就冲动,小心后悔。”

或者更直白一点:“就这,你咋好意思拉别人入伙的,能说服别人加入?”

然而就是这样三个做好了失败准备的人,脑门一热,赚了几千万美金。

“只要……就一定能行”,这本质上是一种幻想;反过来,“你要是……就肯定不行”,也是自己构想出来的剧情。

多少人就是被这种思维模式框住,缩手缩脚:

“想做自媒体,但怕说得不好惹人笑话。”

“想做旅行博主旅行家,但是要考虑好多:不稳定,不着家,资金难搞……”

“想开个理发店,还得发传单、拉客、遭人白眼,哎呀太麻烦了……”

到最后想干的事一件没干成,只能空悲叹“要是我当初……就好了”,才发现我们幻想里的那些事未必真的发生过,只有幻想本身限制了自己。

所谓强者思维

“既担心又害怕还发愁”的背后,是“既要又要还要”的追求完美心态,成功如马斯克,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这提醒我们:“有可能”和“敢去做”这两条任督二脉要想打通,还得立足于实事求是、不拧巴的基础上。

举个最简单不过的例子:

“我相信天上掉馅饼是可能的,于是我就放心大胆躺平。”

这不就是痴人说梦嘛!

同理:

一边要孩子四平八稳走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一边期望孩子能异于常人,成为人上人,是不可能的。

马斯克的人生经历也足够精彩坎坷,放弃、失去过很多,也得到了许多:

童年父母感情不和睦,在学校也被霸凌过,在这样的现实下他选择躲进书籍里寻求慰藉,通过阅读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新事物的渴望;

继续学业就要错过实现梦想的风口,这样两难的抉择下他放弃了名校学历,最终乘风起航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人生无法“既要又要”,只能不断做出选择,而左右我们做出何种选择的,是我们最底层的思维方式;

在马斯克身上,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一种空杯心态——

什么都可以做,想做就去做,失败也没什么可怕,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把自己当做一个杯子,永远可以倒空再装满。

马斯克小时候自学电脑编程,大学学完了物理学和经济学,又自学了汽车技术、火箭技术、电池技术等等……

这一大串里随便拎出来哪个,在我们惯性思维中都是不读个四年本科学不会的东西,而且一旦学了,几乎就是一辈子靠它吃老本的节奏。

但内心强大的人永远有“成长型思维”,像马斯克一样不给人生设限:

“为了实现目标,我可以去学任何需要的东西,如果你读很多书,并且与人交流,你几乎可以学会任何事。

大多数人其实都可以做到这样,但是他们往往自我设限。”

写在最后

普通人和世界首富最大的差异,不在于阶层和金钱,正是在于不同思维认知方式下做出的不同人生选择。

在教育上也是一样,马斯克之所以给孩子们办一所学校,正是因为他觉得传统教育模式下,“流水线”一样的年级、课程划分,限制了孩子们发现新事物的眼睛,对一切好奇和感兴趣的心。

学堂【破界对话】栏目对谈教育创变者顾远的文章中,曾提到过教育发展的3个阶段:

教育1.0=规训式教育,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用规定的方式,学习规定的内容,参加规定的考试,来评判学生符不符合规定。

教育2.0=乐团式教育,老师相当于乐团指挥,学生都按照曲谱演奏,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之间也有了一定的互相交流机会,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还是由老师规定的。

教育3.0=GPS式教育,学生像汽车驾驶员,而教育像GPS导航系统。学生上车后自己设定目标,GPS辅助学生去往想去的地方,中间给予路障提醒,如果行驶中学生决定驶入新路线,GPS也会根据学生的动作来调整它自己。

这不正分别对应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三种教育模式吗?

有的孩子在自由的世界里琢磨自己想做什么;

有的孩子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琢磨别人要我做什么;

甚至有的孩子还在心理健康的温饱线上挣扎,有尊严地活着都是难题。

在曾经的新事物已经饱和的当下,从教育1.0、2.0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无论怎样努力都只能做“大厂螺丝钉”;

那些大多数人都还在走的“稳妥老路子”,还能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吗?

欢迎评论区讨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8fb459315f1d95bc11374da6fc24e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