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病应该停药了,但别自行停药,听医生的话减少复发可能

2022-07-27     小狐狸的宠物家

原标题:你的病应该停药了,但别自行停药,听医生的话减少复发可能

前言:本文主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停药,确保停药后尽可能减少复发的风险,且能够长时间停药,以及介绍药物的作用与其对等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指用于治疗失眠,双相,精神分裂,精神障碍等由神经递质引起以及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作用为镇静,减少神经递质传递,抑制情绪等。

为什么要停用抗精神病药物?

就像对于大多数失眠症患者来讲,安眠类药物已经成为必须品,无论是处方类的镇静药剂还是中成药。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也成为相关患者的必需品。敦促药物服用无论是患者本身还是患者家长都在尽可能的执行。

而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们,经常性的自行停药,被他人认为是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缺少“重视”。但是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都含有副作用,会引起严重的生理反应,诱发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常见的有恶心反胃,情绪单薄,情绪低落,性功能障碍等,这通常是让人不愉快的事情。

除此之外部分药物有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迟发性运动障碍、认知退化、体重增加。近期的医学研究发现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脑萎缩有关。这让人们产生了合理的怀疑,在总体的利益和潜在的威胁下是否有必要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所以停药的决定并不是患者的不理性选择,是对药物产生不良事件的合理反应,我们抱有理解和认同的态度。

但我们不赞成患者自行停药特别是不按照逐渐减量原则的停药。因为这往往会更容易导致其他副作用急速产生。

而在对精神类疾病及药物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学者和医生都明白,抗精神病药物的停药会产生经典戒断反应,例如焦虑、烦躁、失眠、易怒以及偶发性精神病症状这些都归结到了停药的副作用当中,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也是偶有发生。那么乍一看停药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结合之前的的药物副作用来看,服药有副作用,停药也有,就形成不少的患者或家属直接拒绝治疗,即不服药,也不进行心理治疗。采取拖延的办法,寄期望于患者通过自身努力摆脱疾病的困扰。也有不少青少年患者的家长将孩子的病推给网络手机,在理念上认为将网络和手机剔除出孩子的生活,孩子就不会受到疾病困扰,以至于能自己好起来。

由此催生了例如杨教授、豫章书院、大爱无疆游学营等,用不合理方法来强行治疗疾病,欺骗消费者,迫害未成年人的组织。

回到正题,我们知道抗精神病药中的大部分都应该有停药这个过程,我也说明自行停药可能发生危险,那么该如何停药呢?

遵循基本原则:按阶段逐量减药,直至停药,拉长时间,慢慢减药。

你的身体状况和你的精神状态能直观的展现在医生面前时(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你实际的状态,确定是否可以开始停药流程。

一般的做法是按当前服药量,先减少四分之一药量,维持两周后,看精神状态与身体情况,确定没有出现失眠,血压升高,也没有出现原初疾病的相关症状,再维持一周用药,之后再减少到二分之一,维持一个月,确定精神状态是否健康,是否出现戒断反应,戒断反应是否严重,再以当前药量维持一段时间,当戒断反应消失。继续减药,服用停药开始时的四分之一药量,这段时间需要维持很久,定期复查,每年按时做心理评估,确定无危险后,完全停药。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轻精神疾病的急性症状,从长远来看可能有助于一些人防止复发或抑制持续症状。

然而,它们有严重和令人不快的副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开始进行减药流程,并且能完全停止服药,他们可能会有更好的长期整体疗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5d081a2632ab057c7609c6eab262e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