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大学之旅——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第一所商学高等学府

2020-01-09     xiaoyao游天下

毋庸置疑的,谈论上海财经大学总是避免不了和中央财经大学作比较,尽管很多人知道这样的比较本身就很无聊。作为国内最牛逼的两所财经类大学,似乎也一直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这样的例子似乎也很常见,比如清华和北大,天大和南开,也都在这样的纠结中度过了很多年。2017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培训期间,我专门去游览了复旦大学的邻居上海财经大学。

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东门出来往北走大约800米就到了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的东门,这里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校本部。上海财经大学与复旦大学也仅一路之隔



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东门


上海财经大学武东路校门

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要追溯到1917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高等学府,1921年学校从南京迁至上海,先后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多个历史阶段和校名,在1985年9月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直到现在。






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风景





校园风景


为了庆祝建校99周年,学校在武东路校区复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国立上海商学院校门,在我去上海财经大学参观的时候刚刚落成半年。这座校门的原址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位于沪北江湾路西体育会路即现在的中山北一路新华一村对面。


上海财经大学曾经的老校门(图片来源网络)




复建的国立上海商学院校门


复建的“老校门”采用中国建筑之精神,复兴中国建筑之法式,发扬吾国建筑固有之色彩,以保存国粹为归结,可以说这座风格古朴而不失大气的老校门,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这一阶段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高等商科教育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重要见证。

曾经的这座老校门可谓命运多舛,饱经战火,初次建于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时期,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炸毁,第二次复建于1935年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两年后爆发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复建的校门再次被毁,直到2016年,为了庆祝上海财经大学建校99周年,国立上海商学院老校门才再次复建。




毓秀楼


和古色古香的“老校门”相对的就是学校里最古老的建筑毓秀楼了。毓秀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作为上海财经大学武东校区主体办公大楼,毓秀楼建成于1953年,原名硅经教验楼,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建国早年修建的近现代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毓秀楼建筑总体为三层,中部局部为四层,现在毓秀楼是金融学院的办公、教研大楼。






毓秀楼


在上海商学院校门和毓秀楼之间有两栋相对应民国风格的建筑,一座叫同新楼,另一座叫同德楼。同新楼和同德楼都是红墙青瓦搭配白色的窗框,颜色亮丽,外观大气,颇具民国建筑之特点。同新楼现为人文学院的办公楼,端庄华丽的大楼环抱在竹林和花草之中,鸟语花香的环境不仅营造了优雅的学习环境,更激发了人文学子的学术灵感。




同新楼



同新楼


同德楼

同德楼始建于1956年,2011年改建,这栋楼的名字彰显了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的校训。同德楼位于毓秀楼东北侧,共3层,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现在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的办公场所及金融学院实验室。

以商学起家,以商学为家,培养杰出的商界弄潮儿一直都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教学特色。在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上海财经大学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著名教育家、学校首任校长郭秉文和著名经济学家、学校教务长马寅初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们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商学,民国时期,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



上海财经大学校园里的马寅初雕像

上海财经大学校园里还有一座取名志在云天的雕塑,上面是一直搏击长空的雄鹰,寓意着财大学子像这座鹰击长空的雕塑一样,拥有远大志向展翅高飞。



校园中的志在云天雕塑



校园风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aiplG8BxtCz63RLOc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