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請到福建來吃湯圓,有豬有狗有雞有鴨有客鳥

2019-12-21     草草啖鹽說蜜

冬至,福建人稱為「冬節」,過節要有儀式感,大中華乃禮儀之邦,每個節氣都有一定的典禮秩序。

八閩大地遠離政治中心,山高皇帝遠,要不是明朝那會兒的倭寇騷擾,中原政權交替的打打殺殺根本沒我們福建什麼事,這倒是很好地保存了老祖宗交代的禮儀。

現如今,北方人持無神論者眾多,沒有祭祀,過節的食物也就單調得除了餃子還是餃子。而福建,過冬至,祭天奉祖,家族團圓,好不熱鬧。我今天就列舉福建沿海的三大地區過冬至的習俗,真是好吃又好玩。

一、泉州冬至碨米絞粹搓紅丸


「咱厝人,冬至時,碨米絞粞搓紅丸。搓糖粿,無稀奇,捏豬捏狗捏金魚。做雞仔,雞袂啼,落水要撈舉笊籬。囝仔人,勾勾纏,想吃你得敢赤鉗。野答工,逗支持,阿母挲啊一半暝,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錢。」

這首閩南童謠估計很多朋友都聽不懂,它描述的是閩南過冬至的熱鬧景象。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不知道什麼是「碨米絞粞」,「粞」是「糯米粉」,如今的糯米粉都是「絞」得好好包裝得美美的,哪裡要「碨米」?而我們小時候,一年到頭盼冬至,不但有好吃的,「碨米絞粞」其實也很好玩。

冬至前一天,老娘將浸泡好的糯米拿到有石臼的地方去磨成粉漿,這就是「碨米」,然後拿回家搓成紅丸。

話說「平時都要做粿,哪有冬至不搓丸」,這個搓丸,就是搓湯圓。泉州人一年要吃兩次湯圓,正月十五元宵圓,這是「頭圓」,而年底的「尾圓」就是冬至丸了,有頭有尾一年就圓滿了。

這頭尾二圓,吃法大不相同。頭圓的元宵圓,不用搓,先將花生芝麻冬瓜糖組合的餡料做好,程序相當複雜,一般泉州人過年前就已經用專門的工具敲好,待正月十五時,一層一層地滾上糯米粉,元宵圓是用滾;而尾圓的冬至丸,做法沒那麼繁複,卻是求個大團圓的意思,要一家子圍在一起搓,搓成的丸子有兩種顏色,原色白嫩嫩,紅色喜洋洋。

恍然間回到了小時候,冬至的前一夜,老娘將粞和好成團,然後我們一大家子圍在一起搓,老爹手巧,捏雞捏狗捏金魚,捏什麼像什麼,而我們,只能捏寶塔,寶塔一層一層往上搭,生活也一步一步往上爬......

二、莆田冬至大如年

縱觀全國各地,冬至最為熱鬧的地方當屬福建莆田!

莆田人說:冬至大如年!冬至暝大過年三十,而冬至早則大過正月初一早!

一個「大」字,體現了莆田人對冬至的重視。所有在外打拚的莆田人,這一日都要往家趕,祭天祈福、掃墓拜祖,少不得一大家子團團圓圓。

家中女人都要穿紅衣,家家戶戶準備祭天拜祖的禮儀。家中廳堂擺上供桌,供桌上是福橘插福祿壽紅花三春、十雙筷子、一排生薑和一塊板糖。

然後炸豆腐、做番薯、蒸紅團白團。

冬至暝,也就是冬至的前一夜,要搓丸子,搓一大簸箕的丸子,然後捏金元寶、金錢臼、捏豬捏狗捏小貓,捏得家運通達、人丁紅火,六畜興旺。

還得捏一些豆粒大的小丸子,俗話客鳥丸,扔至厝頂,招來小客鳥,一群喜鵲叫渣渣,以示好事臨近。

「愛吃丸子天不亮」,小孩子都等不得天亮,大人們就將丸子下鍋,三兩片生薑,一點板糖,甜滋滋下肚,等待天明。


三、福州冬至搓米時

省城福州不僅是福建省的行政中心,在吃貨的眼裡,最重要的是閩菜的發源地,福州的美食超級多,不僅有名揚四海的魚丸、太平燕和佛跳牆,還有鼎鼎大名的撈化、鼎邊糊、海蠣餅、芋泥、咸時、光餅、千頁糕、荔枝肉等,真是數不完道不盡一說就想流口水呀。

小時候居住的機關大院,隔壁鄰居就是福州人,遠親不如近鄰,以前的人心善,鄰居情誼特別醇厚,只要他家福州來人,我們就有福州美食可吃,所以自小就對福州的人文歷史、美食民俗深為喜歡。

記得當年冬至我們在搓丸的時候,福州鄰居也搓丸,但他們稱為「搓米時」,泉州莆田地區的人是吃湯的,而福州鄰居是干吃。

我覺得「米時」有點類似糍粑,但據福州依姆說,這和糍粑不一樣,因為糍粑是熟糯米搓成圓再裹粉,而「米時」,則和廣大的福建人民一樣,先將糯米磨成粉漿,然後一家子圍在一起搓丸子,吃的時候,煮熟再滾上豆粉、花生碎等。

福州人很好客,每一年的冬至,我們都會吃到「米時」,而我的福州鄰居也會吃到我們那個大院裡泉州、莆田的紅丸以及小豬小狗小雞小鴨和小客鳥。

其實我們大福建人都很好客。這個冬至就請到福建來吃湯圓吧,有豬有狗有雞有鴨有客鳥。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歡迎你來,喜歡就點贊、轉發、評論。

圖源網絡,侵權請告知。

原創文章,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vE_O28BMH2_cNUgPD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