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泉州,南宋古菜——梅花湯餅,來自紫帽山高人手藝

2022-07-14     草草啖鹽說蜜

原標題:舌尖上的泉州,南宋古菜——梅花湯餅,來自紫帽山高人手藝

草草啖鹽說蜜

——談古今風味,說天地美食

一、知道「梅花湯餅」的舉舉爪

梅花湯餅,有幾位泉州人知道?

問遍周遭,個個頭搖。

也難怪,梅花似乎是內陸下雪時候的標配,白雪皚皚,幾株臘梅,恬淡如山水畫,靜謐,讓人心安。

而泉州面朝大海、四季如春,無論是艷陽高照、還是浪濤澎湃,都讓人激昂涌動、熱情四射。

這一靜一動之間,食物也涇渭分明。

內陸下雪的地方喜歡麵食,而沿海人民,討海吃海鮮。

梅花湯餅,這種聽著雅致又有文化內涵的食物,與站立潮頭向海博食的泉州人民好像沒啥關係。

但是,梅花湯餅卻來自於沿海泉州。

二、梅花湯餅出處

南宋《山家清供》是本奇書,以美食為主線,道盡作者林洪的人生感悟,有詩詞、有文獻、有典故,還有作者想念家鄉的食物。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嘗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餛飩皮,每一疊用五出鐵鑿如梅花樣者,鑿取之。候煮熟,乃過於雞清汁內,每客止二百餘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後留玉堂元剛有和詩:「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山家清供》·林洪

林洪是泉州人,《山家清供》記錄了他在泉州紫帽山上遇到的一位高人,這位高人用白梅和檀香泡水來和面做餛飩皮,再用五邊形的模具印出梅花樣。煮熟後,盛入雞湯中,每位客人只能吃兩百朵,一旦吃過,便再也忘不了梅。

留玉堂,泉州人,和林洪同為南宋官員、文學家,他嘗過紫帽山的梅花湯餅後,讚嘆有加,賦詩道:「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這碗梅花湯餅,就像是杭州孤山下的西湖,漂浮著片片如白玉般晶瑩透亮的梅花。

三、道教名山

書中提到的紫帽山,乃泉州四大名山之一,清源山、紫帽山、雙陽山、羅裳山。

紫帽山因山勢峻峭,常有紫雲覆罩山頂而得名。

王十朋有詩句:「清源水接南溟,紫帽山齊泰岳喬」,而泉州籍大才子陳紫峰也寫道:「清來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

紫帽山曾是道教名山,南宋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張伯瑞等都在此題吟,山上還保存著自宋代以來許多不同歷史時期的名人題刻,另有100餘方不同形狀的「心」字石刻,據說是歷朝歷代每一位修道真人留下的告誡,告誡人要修好心,不要存壞心、偏心和歪心。

修道之人恍如世外高人,值得尊崇,而林洪所說的紫帽山高人,應該就是道士,那麼梅花湯餅,該是道家飯。

四、阿嫲的面片湯

從南宋到今天,千年時光如白駒過隙,梅花湯餅也一馳而過,只留下蛛絲馬跡。

想來那就是阿嫲的面片湯。

小時候,阿嫲喜歡在大夏天裡,煮一碗雞湯麵片,如白玉一般的面片,漂浮在雞湯中,清爽鮮甜。待到溫熱時,呼哧下肚,逼出一身的汗,那個舒服,是任何冷飲都比不來的。

泉州所有的麵食製作,都是來自中原基因里的記憶。

而這道古老的梅花湯餅,不應被忘記。

我們今天就來復刻雅致版本的面片湯——梅花湯餅。

梅花湯餅

1、準備材料:

白梅花干、檀香木、麵粉、白糖、小母雞、生薑、香蔥、料酒、鹽。

2、操作過程:

小母雞焯水後,放入砂鍋中,和香蔥生薑料酒一起燉2小時,得一鍋鮮雞湯;

白梅花乾和檀香木洗凈後,放入鍋中熬煮;

過濾成梅花檀香汁;

稍涼後倒入麵粉中和面,白梅有苦味,可以來少許白糖;

成團後靜置15分鐘,再擀成2毫米厚的薄片;

用梅花模具得梅花形狀的面片;

放入鍋中煮熟;

撈出放雞湯中,梅花湯餅就做成了。

清爽美味,於夏日最合適不過,雖是熱食,卻感覺清涼。

猶如冰雪中賞梅,淡淡白梅味、悠悠檀木香,雅趣怡然,沁人心脾。

(部分圖源網絡,如侵權,請告刪)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文章,多多支持!
喜歡就請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e18d50a3961de470d73756bc1e82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