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豆粥和土豆粥一樣嗎?《山家清供》里的豆粥來源誰的詩詞?

2022-07-04     草草啖鹽說蜜

原標題:宋朝的豆粥和土豆粥一樣嗎?《山家清供》里的豆粥來源誰的詩詞?

草草啖鹽說蜜

——談古今風味,說天地美食

一、土豆粥

讀《山家清供》「豆粥」時,正是六月新花生上市的時節,泉州的土地種不了優質稻米,但地瓜和花生的品種那是槓槓滴,用地瓜代替糧食,以花生打牙祭,這是每一位泉州人都喜歡乾的事情。

花生,泉州人稱為「土豆」,不用感覺奇怪,其實馬鈴薯叫做「土豆」才是奇怪。

花生長在地里,和所有的豆子同屬豆莢類,是真正長在土裡的豆子,叫「土豆」再正確不過。而馬鈴薯明明是薯,為何要搶「土豆」的名字呢?

「土豆」上市了,泉州人必定要煮一碗鹹粥,稱為「土豆粥」,新花生鬆鬆軟軟香香滑滑,和大米熬成粥,入口即化。

別小瞧一碗普普通通的「土豆粥」,剛出泥土的新花生,猶如花季少女,稚嫩純香,融入口腔,香氣纏綿,讓人回味綿長。

所以,每一年新花生上市,都有口福。

二、宋朝的豆粥和土豆粥一樣嗎?

昨晚追完《夢華錄》,永安樓很多菜,都來自《山家清供》,一份蟹釀橙,在劇中反覆提起。

而《夢華錄》最後的幾篇,以宋真宗和皇后劉娥為主線,其中有個情節,是宋真宗告訴太監,想吃劉皇后親自烹飪的豆粥了。

這宋朝的豆粥,和土豆粥一樣嗎?

據宋《遵生八箋》載:

豇豆、刀豆、扁豆、芸豆、赤小豆、豌豆、綠豆、紅白飯豆皆可煮粥,尤以紅白飯豆、赤小豆、綠豆煮粥味道最香最美。

沒有提到花生。

是的,宋朝還沒有花生,花生和地瓜一樣,都是明朝傳入我國。

花生和地瓜都喜歡炎熱乾燥的氣候和鬆軟透氣的土壤,也就是我們大福建貧瘠的土地特別適合種植。

記得《夢華錄》里的歐陽旭稱嶺南為瘴毒潮濕之地,是個要命的地方。福建也一樣,潮濕悶熱,山多丘陵雜,倒成了許多高官皇室避難之所。

這些避難貴族的後裔,留戀東京繁華,因地制宜,將本土的花生煮成「土豆粥」,以此紀念來自家鄉的「豆粥」。

三、大文豪的《豆粥》

豆粥在宋朝真的很火,《山家清供》記錄的「豆粥」來源於大文豪蘇軾的《豆粥》詩:

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蘇軾不但是大文豪,還是枚大吃貨,他不但喜歡吃豆粥,還喜歡豆飯。

世人都知「東坡肉」,可知「東坡二紅飯」否?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餘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飢,用漿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粳米和赤小豆一起煮飯,就叫做「東坡二紅飯」。

而豆粥,用的也是粳米和赤小豆。

四、吃豆粥要有閒情逸緻

豆粥是一道很耗時間的美味,赤小豆要煮熟並不那麼容易。

蘇軾在詩中寫道: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粳米要舂碾後,方顯得光澤如玉 ; 而赤小豆,要用砂鍋慢慢熬 , 豆子才會柔軟松酥。

吃豆粥不能心急,心急喝不了熱粥。

「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晨光映著江邊的千傾蘆花如雪般晶瑩 , 不遠處的草房屋檐上升起了裊裊炊煙 。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躺在床上,看著晨光,聽著雞鳴,想來店家的豆粥已經熟了。趕緊起來,拖著鞋子,披著散發,閒情逸緻地,去吃豆粥。

看,吃豆粥,就得如此不急不緩。

而我們吃東西,不都得有如此心態嗎?

(部分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刪)

附泉州花生豆粥食譜:

一、準備食材:

新花生100g、大米100g、香菇5朵、乾貝若干、五花肉少許、香蔥一顆、鹽少許、食用油、料酒、清水等。

何謂新花生?就是剛出土剛收成的花生,還未曬乾。

二、操作過程:

1、香蔥切小丁,分成蔥白和蔥花兩部分;

2、香菇和乾貝浸泡半小時;

3、將大米、新花生清洗乾淨,五花肉切丁,香菇切碎,乾貝瀝干水分;

4、鍋中放入少許油,爆香蔥白,將五花肉、香菇和乾貝一起放鍋中,炒出香味,再將大米和新花生一起放鍋中,翻炒均勻;

5、少許鹽調味,少許料酒增香,如果覺得味道不足的話,建議少許味極鮮即可,千萬不要用什麼味素之類的東西,把甜味壓過新花生,真的很蠢;

最後倒入清水,沒過食材3指節高,轉入電飯鍋中;

6、按下煮粥鍵,靜等成熟;

時間到,出鍋!

撒上蔥花,開吃咯!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文章,多多支持!
喜歡就請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d51d5bff46682e0803ff2e30a89a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