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蓮寺里的面線糊

2019-10-09     草草啖鹽說蜜

一、名人墨跡眾多的朵蓮寺

朵蓮寺遠離泉州市中心,地處偏僻,知道的人甚少,但卻是一座寶藏甚多的寺廟。

寺中有弘一法師的真跡三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戒香」和「佛」。

傳聞寺中曾有僧侶跟隨在弘一法師身旁挑擔,陪伴他翻山越嶺到處弘揚佛學,因此弘一法師有兩次在該寺演講佛經,使得朵蓮寺名聲大噪。

寺廟大門匾額「朵蓮寺」三字,是閩南書法家虞愚所題,並有門聯:「朵雲永覆祥天蔭,蓮露均沾法界香。」

而大殿柱聯為高僧圓瑛所撰寫:「閱世休嫌眼孔小,容從須放肚皮寬。」

如此多的名人墨跡留存於朵蓮寺,這就是一座有內涵有文化有容乃大的名寺,名寺風範,雅靜悠閒,不要喧囂。

不過你要是路過此地,卻會發現門前車馬接踵而至,熱鬧非凡,駐足細看,卻不是因為該寺的香火繚繞,而是因為寺廟邊上有一家面線糊,糊香飄萬里,把所有泉州的、亦或是來泉州的饕餮們都吸引到此。

二、朵蓮寺里的面線糊店

這家面線糊所處的位置屬於朵蓮寺,據說當年要落戶朵蓮寺還頗費周折,畢竟佛門清凈,哪裡容得下一家經營葷素均有的餐飲店。

如今你走進面線糊店,還依稀會看到「素食」區,那應該是致敬佛寺的意思,但日子久了,也就只剩下模糊的「素食」兩個字,而內容全是沾葷帶素的食物。

這是一家號稱泉州地界配料最多的面線糊店,品種多達四五十樣。除了面線糊經典的配料鹵大腸滷豆腐滷蛋等滷料以外,海鮮、炸物也是花樣繁多。面前擺的瑤柱和魷魚乾,就已經非同一般,而新鮮的魷魚更是鮮得Q彈,還有炣大海蠣、炒桂花蟹、大蝦仁等,盤盤新鮮看得見,而炸醋肉更是該店的必點之物,好吃得那是一盤接一盤地凈光。


全是葷的,把素食擠得都沒地了,佛門也寬容,任由其發展,店鋪當真也就這般地發展壯大了。

店名取得俗:原橋尾面線糊。雖俗,一個「原」字則說明是有來頭的。

三、面線糊的「鮮」

橋尾,「橋」指的是泉州大橋,橋尾正是過了大橋下的池店鎮,池店鎮有個華洲水產市場,那是泉州地區重要的海產品批發市場,據泉州本土的老饕們說,「原橋尾面線糊」正是出自這裡。

挨著華洲水產市場,橋尾面線糊的食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水產市場的工人們,這幫工人見多了新鮮的海產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鮮」,而面線糊無論是清糊還是配料,都得講究一個「鮮」字。

清糊,重要的食材是泉州本土手拖面線和地瓜粉,手拖面線工藝繁複,要用手不斷拉扯,讓面線又細又筋道,久煮不爛;本土的地瓜粉,清亮爽滑;二者結合方能成就泉州人的口味。

將手拖面線揉碎,扔進高湯里,用地瓜粉勾芡,一碗清亮亮飄著海洋味道的清糊就呈現在面前。

而這個「飄著海洋味道的高湯」就是清糊的靈魂,是以曬乾的巴浪魚乾或蝦米、蟹肉等海鮮熬制而成,這是決定一碗面線糊能不能在江湖站得住腳的至高要領,絕不是一包味精或雞精等調味品能勾兌得了的味道,泉州每家面線糊店都有各自不同的配方,都爭相在「鮮」字上做盡功夫。

橋尾面線糊所處位置得天獨厚,海鮮唾手可得,煮的清糊也就鮮濃味美。橋尾面線糊老闆並不滿足於原料的「鮮」,他為了保持清糊從頭到尾的「鮮」,所賣清糊從不超過一定的時辰,如果過點,清糊膨脹不再清亮,味道略有不同,他便整鍋倒掉喂豬,重新來過。

清糊如此,配料更要新鮮,橋尾面線糊老闆的格局很大,並不拘泥於蠅頭小利,要保證一個「鮮」字,該倒掉的絕不手軟。原本以為浪費了不少,但誰知,水產市場那幫懂「鮮」的工人們,嘗到了「鮮」頭,卻是非他家不可了,於是一個傳一個,橋尾面線糊的名聲就這樣打出去了,大泉州地面的那些老饕們還有誰沒嘗過他家的面線糊?

四、泉州人的格局

那是早幾年的事了,當時橋尾面線糊還沒有搬到朵蓮寺,還沒升級為「原橋尾面線糊」。

當時白岩松也還沒說過那句振聾發聵的話「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當然泉州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經濟蓬勃。

但也就是有這麼一幫泉州人,他們胸懷大格局,秉承「愛拼就會贏」的信念,以人為本,做事較真,於是造就了一大批聞名於世的大品牌,讓中國人從頭到腳、從吃到穿,都有泉州的印跡,比如安踏、鴻星爾克、匹克、達利園、親親食品、安爾樂衛生巾、九牧潔具等等品牌,已經在不經意間占領了中國人的生活。

平凡如橋尾面線糊老闆,在日常的經營中,一樣堅持以「鮮」致勝,敢於摒棄不新鮮的,保留最美好的滋味。

泉州就這樣被她的人民打造成了「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五、泉州文化

「民以食為天,若用泉州的美食吸引您到這,這是一個天大的理由吧」,同樣是白岩松的一句話,泉州美食以文化的身份吸引著五湖四海的賓客,面線糊作為最具泉州特色的美食代表,受到了海內外不同膚色人的推崇。

這時候橋尾面線糊搬到了朵蓮寺,變成了「原橋尾面線糊」,經過數年努力,配料越來越豐盛,成為泉州最豪華的面線糊陣容。

所有泉州的、亦或是來泉州的饕餮們都蜂擁而至,就為了品嘗面線糊的豪華套餐。

而佛主就在旁邊,面對車流,笑看眾生,「閱世休嫌眼孔小,容從須放肚皮寬。」

朵蓮寺是藏有無價之寶的寺院,代表泉州高雅文化,而面線糊只不過是世俗餐飲而已。

但正因為有佛主般寬容的泉州土壤,所以泉州的文化才能大放異彩,大至弘一法師的墨跡,小到一碗面線糊,都能代表泉州。

朵蓮寺與面線糊,似乎不搭界,但都是泉州文化。

聲明:本文僅闡明一個觀點,那就是泉州文化、泉州精神,並不等於宣傳該店的面線糊,飲食自在人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說了算。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歡迎你就來這裡,點贊、轉發、評論。

原創作品,作者心血,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12hsm0BMH2_cNUgcm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