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二月上墳早,子孫不到老」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2021-03-24     小馬話三農

原標題:農村俗語「二月上墳早,子孫不到老」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清明節時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既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節日,除此以外,清明還是二十四節氣的自然節氣點,太陽運行到黃經15度,於每年公曆的4月5日左右交節。清明節是我國重大的春祭節日,從古至今人們對清明節掃墓祭祖就十分的重視,在農村中關於清明節掃墓祭祖的講究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二月上墳早,子孫不到老」,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呢?

二月上墳早,子孫不到老的意思是,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二月出現時,清明節上墳的時間不要過早,否則會對子孫的運勢造成影響。今年清明節的時間是公曆的4月4日,農曆的2月23日,也就是說今年的清明節就是俗語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在今年為祖先掃墓祭祀時,時間不要過早。

之所以會出現清明節在農曆二月的情況,是因為農曆和公曆的計算方法不一致導致的。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曆,其實是陽曆和陰曆結合後的產物。農曆是將每次月相朔望變化定為一個月,將太陽回歸年平等劃分24等分,也就是二十四節氣。因為12個月相朔望變化周期和太陽回歸年的天數不一致,因此又加入了閏月使平均歷年和回歸年的天數相適應,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農曆。也正是因為農曆的計算方法,才會出現有的年份清明節氣在農曆二月,而有的年份則是在農曆的三月。

聽農村的老人說,之所以會有「二月上墳早,子孫不到老」的說法,有兩個原因。原因一,農曆的二月有春社日,按照老傳統,過了春社日以後才能掃墓祭祖。春社日是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不過春社日每年出現的時間都不固定,而是以立春節氣的時間來決定,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今年春社日的時間是公曆的3月13日,農曆的二月初一,所以在清明節掃墓時,應在農曆2月1日以後進行,不能早在春社日之前。

原因二,清明節節期在仲春和暮春之間,此時萬物已經開始生長,處處都能看到勃勃生機,因此在清明節還有郊遊、踏青的民俗活動。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二月出現的話,由於清明節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氣溫雖然已經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速度並不快,所以在清明節期間,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依然比較蕭條,草木尚未恢復勃勃生機,人們認為,在清明節期間墳墓周圍的枯草較多的話,是不吉利的象徵,因此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二月,可以適當推遲清明節的上墳時間,等到草木開始恢復生機後再上墳。

以上便是農村俗語「二月上墳早,子孫不到老」的意思,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在你們那裡有這樣的說法嗎?歡迎大家回復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g_3gHgBrsvY2_UuRK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