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將至,老話「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死牛」,今年伏天熱嗎

2022-07-12     小馬話三農

原標題:三伏天將至,老話「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死牛」,今年伏天熱嗎

過了小暑節氣有幾天了,這天氣也一天比一天熱,小暑過後,緊接著就是全年最熱的三伏天了。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之中最熱的階段。伏天的伏是指陰氣受陽氣所迫蟄伏在地下的意思,因此三伏天也是氣溫高、空氣濕度大的象徵。三伏天通常在小暑節氣之後,在民間有「夏至三庚入頭伏」的說法,三伏天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一直到立秋節氣之後的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三伏天的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年份有30天,而有的年份則有40天,40天的三伏天被人們稱為「超長三伏天」。在民間關於三伏天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死牛」,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是秋包伏還是伏包秋呢?

上面說到,三伏天的開始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干支紀日法的其中一天,庚日在夏至後出現的時間有早有晚,入伏的時間也就不一樣了。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分別是10天的時間,中伏有10天和20天兩種情況,當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時10天,當夏至到立秋有5個庚日時,中伏就有20天。初伏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中伏是夏至後第四個庚日開始,末伏是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秋包伏和伏包秋就是從末伏開始的時間有關,如果立秋當天是庚日,也就是說末伏是從夏至開始的話,那麼就是伏包秋,如果立秋當天不是庚日,也就是說末伏是從立秋之後出現,當年便是秋包伏。

在知道了秋包伏和伏包秋的定義之後,俗語「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死牛」的意思就顯而易見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當年是伏包秋的話,立秋之後天氣很快就會變得涼爽起來,但是當年是秋包伏的話,立秋之後天氣還會再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會變得涼爽,那麼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

立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不過立秋節氣後天氣並不會立刻變得涼爽起來,因為立秋依然在三伏天中,所以立秋之後還會再熱上幾天,在民間有「秋後一伏」的說法,意思是立秋之後還會有一伏,也就是說立秋之後天氣還會繼續炎熱。雖然立秋之後天氣還會繼續炎熱,不過立秋之後,雷雨天氣會開始減少,因此雖然立秋之後氣溫依然很高,但是天氣特點會由原來的濕熱變為乾熱,天氣要想真正變得涼爽,一般要等到白露節氣之後。

按照俗語「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死牛」的說法,秋包伏是指立秋當天就是末伏的開始,末伏的結束,意味著炎熱天氣的結束,立秋到處暑差不多有15天的時間,而末伏只有10天的時間,所以當末伏結束之後,天氣也會慢慢變得涼爽起來,所以當年是秋包伏的話,當末伏結束之後天氣會轉涼,因此立秋之後天氣只會炎熱幾天的時間就會結束,因此就有了「秋包伏涼颼颼」的說法。秋包伏指的是末伏在立秋之後出現,上面說到,末伏是從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每10天會出現一個庚日,因此末伏開始的時間也就有早有晚。如果當年是秋包伏的話,立秋節氣依然在中伏,中伏是三伏天最熱的時候,也就是說中伏是全年最熱的時候,當立秋在中伏出現時,很有可能整個立秋都在三伏天,所以當立秋之後天氣依然炎熱。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8月7日,而今年的末伏則是從7月15日開始,到7月24日結束,立秋之後的節氣是處暑,是8月23日,也就是說,在出伏前的3天才是處暑節氣,因此今年是秋包伏,按照俗語「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死牛」的說法,今年立秋之後天氣會繼續炎熱,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秋老虎」。在你們那裡有這樣的說法嗎?歡迎大家回復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1c5c799714d4b7db1506fc8512ee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