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暑,農村老人說「大暑宜雨不宜晴」,這句話有道理嗎?

2022-07-23     小馬話三農

原標題:今天是大暑,農村老人說「大暑宜雨不宜晴」,這句話有道理嗎?

今天是大暑節氣,大暑在二十四節氣中排第12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通常會在中伏前後出現,是一年之中最熱、降雨最多的節氣,大暑時節陽光會變得更加猛烈,降雨天氣也會增多,因此高溫高濕便是大暑節氣的天氣特點。因為大暑節氣天氣實在是過於炎熱,所以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大暑飲伏茶的習俗。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受副熱帶高壓等大氣環流系統的控制,從每年7月中下旬開始,多雨天氣將會陸續出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節氣,在過去因為沒有天氣預報,所有智慧的勞動人民便根據多年的生活和勞作中總結經驗,在農村有「大暑宜雨不宜晴」的說法,那麼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俗語「大暑宜雨不宜晴」的意思是,大暑節氣當天的天氣,對於農民而言,下雨對農民而言最合適,但是如果大暑節氣是晴天的話,就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大暑節氣的天氣特點是高溫高濕,這樣的環境最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也正是因為大暑節氣的重要性,在農村關於大暑節氣當天的天氣俗語還有很多,下面我們就從三句俗語中來解釋俗語「大暑宜雨不宜晴」有沒有道理吧!

一、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說如果在大暑節氣當天是陰雨天氣的話,那麼農民不管是種植什麼莊稼,都會有一個很不錯的收成。

大暑節氣一般在中伏前後出現,中伏和大暑都是指天氣最炎熱的時間段,除此以外,降雨天氣也會增多。大暑節氣後,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長期的酷熱難耐的天氣對人來說這段時間最煎熬,但是這樣的環境卻最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夏季種植的農作物對熱量和水分的需求較大,尤其是到了生長最旺盛時期更是如此,人們發現,當大暑節氣是陰雨天氣的時候,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降雨天氣也會較多,足夠的降雨量可以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所以大暑節氣是陰雨天氣的話,就會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二、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說如果大暑節氣當天出現降雨天氣的話,那麼在霜降節氣後,就會出現下霜現象。

俗語「百日見霜」的霜其實是指霜降節氣,每個節氣之間相差15天左右,大暑節氣後的100天,差不多就到了霜降節氣。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節氣的天氣特點是白天氣溫高、夜晚溫度低,因此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也正是因為霜降後晝夜溫差大,所以才會形成下霜的自然現象。按照俗語所說,大暑是大雨天氣的話,到了霜降節氣時就會下霜,霜降節氣時天氣本應該寒冷起來,在農村有「該冷不冷,不成年景」的說法,所以霜降節氣當天是大雨的話,在該熱的大暑節氣時天氣已經變熱,在該寒冷的霜降節氣天氣已經變冷,因此是一件好事情。

三、大暑日當頭,農民白了頭。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說如果在大暑當天是晴天的話,農民會因為大暑後降雨很少而沒有辦法灌溉而愁白了頭髮。

上面說到,大暑節氣後的天氣特點是氣溫升高、降雨增多,也正是有這兩個條件,才會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人們發現,當大暑節氣當天是晴天的話,在未來的十五天中,降雨天氣會很稀少,天氣主要以晴朗為主。此時正是農作物生長最快速的時期,如果此時長期是晴天而沒有下雨時,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因為缺乏水分而影響生長。在過去農村的灌溉設備很落後,農民幾乎靠天吃飯,所以當夏季長期是晴天的時候,土壤就會變得特別乾旱,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農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農作物受旱而沒有辦法灌溉,發愁到頭髮都變白了。

以上三句俗語最能解釋這句「大暑宜雨不宜晴」,今天是大暑節氣,在你們那裡是什麼天氣呢?有沒有這種說法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750eac29e2cea03bdcd18925a5cc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