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蘭香津門放 德藝雙磬慈善王(第二部分)

2019-09-23     王培俊5188

一、梅先生在天津編排及首演的新戲

梅蘭芳的有些新戲,是他在天津演出期間抽時間排練並首演的。

1929年3月他在新明大戲院首演的《春燈謎》即為其中之一。這齣戲是他根據崑曲本翻改的,齊如山協助執筆。梅先生扮演韋影娘,王鳳卿扮演宇文行簡,蕭長華扮演廟祝,姜妙香扮演宇文彥,演員陣容相當整齊。在天津首場演出時,梅先生特地邀請北京富連成科班的學生在劇中耍龍燈,點綴舞台色彩,舞台氣氛很火熾。

同年9月梅先生再次來津期間,又在天津排出《花蕊夫人》和《空谷香》兩齣新戲,上演後,很快就被評劇藝人移植成評劇在天津演出。

當然,對於梅先生創作的新劇目,當時在天津也有人指出過不足,主要是嫌它情節過於簡單,有技而無戲。但是意見歸意見,囿於當時的歷史局限,古典京劇能夠在原有基礎上舊貌變新顏,實屬不易。且不說這些戲的思想立意,就是梅先生為豐富京劇的藝術表現力所做出的貢獻,至今也是有口皆碑的。

二、慈善義演、賑濟災民

研究梅蘭芳與天津的歷史淵源,不能不提及他當年對天津公益事業的無私支援。

那個時代中國貧窮落後,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單是各地的水災,幾乎每年都有。由此引出各地各界名目繁多的賑災義演。

梅蘭芳知名度髙,凡有義演,總是少不了他。據當年報紙刊出的消息統計,他在天津參加的各種義演就數不勝數。

1917年設在北京的天津水災急賑會,為廣募捐款而邀請北京各戲園組織義演,梅蘭芳帶頭響應。他與俞振庭、王鳳卿、姜妙香、姚玉芙等在吉祥戲園聯袂出台,一晚上連演《黛玉葬花》和6本《雁門關》雙出,將所得收入全部捐獻,個人又掏腰包再捐大洋200塊。

1922年天津南善堂為籌集恤嫠款項,在天福舞台(今濱江道康樂冷食店址)舉辦義演,才從香港演出歸來的梅蘭芳與楊小樓等人合作,連續演了3天。

1926年天津八善堂為修築天津大紅橋堤壩籌款,梅蘭芳應邀前來,三天內在新明戲院(今人民劇場、與姜妙香合演《哭監團圓》,與楊小樓合演《霸王別姬》,與余叔岩合演《游龍戲鳳》。

1929年11月天津各界舉辦慰勞東北軍將士的義務戲,梅蘭芳一行也應邀前來參加演出。

1930年遼寧發生水患,為援助當地災民,天津各界於11月成立了「遼寧水災急賑會」,梅蘭芳照樣被邀來參加義演。

1936年11月天津各界在中國大戲院舉辦賑災義演,梅蘭芳如約前來連演兩天。第一天先與馬連良合演《汾河灣》,後與楊小樓、馬連良合演《長坂坡》,第二天,前與小翠花 (於連泉)合演《樊江關》,後與楊小樓合演《霸王別姬》(此為楊小樓最後一次來津)。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三、藝德高尚,有求必應;日寇來犯,蓄鬚明志

梅蘭芳從青年時代就是一位非常講究戲德的藝術大家,他在與天津梨園界往來的數十年間,無論對誰都以禮相待,從不擺名人架子。

天津有人去邀他來津演戲,他從不像某些名角那樣非一流大戲院不去,不論戲院大小、包銀多少,只要時間安排得開,他一般都是有求必應。

那些年,天津的新明、平安、春和、皇宮、天福、昇平、中原、中國等大大小小的戲院他都去演過。梅先生的頭兩本《虹霓關》,就是在皇宮電影院演出的。

1926年7月,他在平安電影院(今音樂廳)演過《奇雙會》等劇。

1927年3月天津明星大戲院開幕,邀梅來助興,儘管當時他正忙於交涉赴美演出事宜,見來人誠懇相邀,他還是擠時間如期趕到。

同年冬季,春和戲院(今工人劇場〉落成不久,也派人赴京接梅來該園獻藝,他把安排好的日程重新調整,特意攜帶《俊襲人》、《太真外傳》、《上元夫人》等新戲前來。

1928年3月,他在中原劇場演出了《紅線盜盒》等新戲。梅蘭芳已是蜚聲國內外的第一號名角,竟然如此敬業重德,能不對他肅然起敬!

早在1918年就有署名春柳舊主的人在天津《大公報》上著文,對梅蘭芳「南市昇平之聘,居然肯來」大加褒獎。

梅蘭芳唯一沒有履約的事發生在1931年,原訂同年10月上旬到津,在北洋戲院公演,但在成行之前爆了日本侵占瀋陽的「九「一八」事變,梅先生出於民族義憤而拒絕到津粉飾太平。

1936年9月中國大戲院落成,10月份該院接梅蘭芳前來獻藝。在約有一個月的演出中,他又在該院參加了一次賑災義演。次年便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引出中國人民的8年抗日戰爭。在此期間,梅蘭芳蓄鬚明志,有13年之久沒有光臨天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fsLX20BJleJMoPMVy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