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文斌自幼愛鼓書
劉文斌先生出生在直隸寶坻縣 (今天津市寶坻區)爾王莊黃花淀村,農民出身。原名劉存有,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農曆五月廿九。自幼喜好聽鼓書,經常自學演唱當地大鼓書,一來二去也就學會了幾段大鼓。那時的演唱者大多是半農半藝,農忙時耕種,農閒時趕廟會演唱,演出於農村集鎮各處。當時寶坻一帶有個唱大書的張先生,因其腿瘸,人稱張瘸老,他經常演唱於武清、寶坻、三河一帶。平時騎著毛驢到處演唱,他的演唱深受農村群眾的喜愛。
京東大鼓的唱法歷來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原始的唱法是:上場來,今天我開書先表頭一回……,於是就拉著長腔唱起來,頭一句唱下來好像不下十分鐘。這種死板唱法不被城市觀眾接受,這是張瘸老先生無法在天津城站住腳的主要原因。
劉文斌先生
二、進津門剃刀兼唱鼓書
民國初年,農村經常鬧災荒,經常是十年九不收,在農村實在無法生存,23歲的劉文斌為了餬口到天津謀生。先後住在天津老城的城西義和斗店、孫家大院、吳家大院等處,也有時住在小西關宜障後。他當時以剃頭為業,是住在很多人伙居的小店兒。白天串胡同剃頭,晚上休閒時唱一段大鼓書消遣。在農村種地時,邊幹活邊哼著小曲,他已經學會了許多小段和長篇鼓書,像什麼《劉公案》、《拆西廂》、《洪月娥做夢》等。當時下層的貧苦百姓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故此他唱的大鼓深受夥伴們的喜愛。
有些人聽得時間長了,覺得白聽不合適,就主動地給些零碎錢,比剃頭賺的錢還多,漸漸地也就成了另一條謀生之路了。由於平時常唱常練,自然久練久熟了。自此他帶著大鼓走街串巷演唱,經常活動在大沽路的小營市場一帶。「撂地」演出的條件很差,支個大布篷,用木板釘上幾條板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颳風一半,下雨滿完。」他還常說:「人歇工,牙掛隊,腸子肚子活受罪。」由於他沒有江湖門戶,受到城裡的藝人和地頭蛇們的排斥,演出時被人家踢了場子攪局,還沒收了大鼓。這是因為他沒有江湖師父帶道,也不懂得用「春點」(江湖術語)與他們盤道。在天津城干這行是不成了,只好回到店中向老鄉們告別。
三、難立足,回鄉拜師
要想再干這行就必須拜師,他帶著行李回到寶坻通過老鄉介紹,在廟會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為師。宋先生還專門向他傳授了藝人們用的「春點」門戶規矩。據他個人回憶還在廟會上請眾藝人們吃了一頓驢肉烙餅,花去了整整一年賺的錢。宋恩德是個半盲人,綽號「宋瞎糠」。按輩分劉文斌應是「文」字輩,取藝名叫「文斌」。
宋老師不僅傳授了大鼓書的起源,還傳授了術語行話,並說出三教九流、藝人在社會的位置。
經過一番周折學徒之後,劉文斌闖過江湖又到天津獻藝,結交了許多各行藝人,進一步開闊了藝術眼界。他對京東大鼓的演唱進行了大膽改革,先把上場的那一句唱詞抹去,改為:「表的是……」開門見山,直接入活。在簡潔的基礎上再加上嗓音寬厚,字正腔圓且韻味十足。通過不斷演出,固定了許多基本唱腔。加上他演唱的曲詞準確、通暢,在唱腔方面還吸收了一些農村小曲、地頭調,並把市井小販的叫賣聲也吸收到京東大鼓中,他曾經說,他把南市賣醬牛肉的、賣牛雜碎吆喝聲也吸收到京東大鼓唱腔中。他拿手的一種唱法,就是吸收老學究背誦古詩詞的平仄韻味,這種演唱瓮聲瓮氣,用的是背工嗓(頭腔兼腦後音),被人戲稱為「罈子大鼓」。
前排中為劉文斌,後排右二為董湘昆
四、替師弟,一鳴驚人
這時他除了搭布篷「撂地」演唱外,還堅持走街串巷,進大宅門、公館演唱。據他說第一次演唱是和師弟李文俊應承的。當時是闊家主人點唱,點了他師弟一段《羅成算卦》,正巧他不會唱。李文俊則推薦師兄劉文斌代唱,主家不願意,便拿劉文斌開心,說:「他長得那樣子,哪能唱得了呀?」當時劉文斌正有病,穿戴也不講究。後來經別人說情,還是讓他唱了。唱起了:「數九隆冬天氣寒,二十八宿降臨凡,左天篷降生濟南府,白虎星降生在淄川……「
這幾句京東大鼓唱的聲音洪亮、一鳴驚人、出人意料,掌聲不斷,交頭接耳問唱者是誰。從此劉文斌的名字不脛而走,響徹津門。
後來,聽他的人越來越多,請他演出劇場也越來越多了。過了一段時間廣播電台約他長期直播演唱,因演唱技藝精湛,他被電台長期錄用。通過廣播,劉文斌老師聲震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等地。
五、聽眾多,為鼓喪命
因為他的演唱有獨特的風格,詞曲又通俗易懂,適合貧苦市民聽眾接受,尤其是那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唱段,深受城鄉婦女們的喜愛。因為他演唱的曲目中,在描寫愛情以及平民生活中的悲喜情節方面特別見長。這些曲目像敘家常那樣自然樸實,也有些警世人生富有哲理的曲詞。故此他的女聽眾很多。紅橋區梁家咀有位姓龔的龔老娘(接生婆),聽劉文斌京東大鼓很入迷。某日,在家中做飯,突然想起到點聽劉文斌唱段,忙中出錯,忘記和面手濕去插電匣子插座,不慎觸電身亡。為了聽劉文斌把命搭上,此事在梁家咀一帶廣為流傳,龔老娘觸電身亡是件悲事,但在當時也反映出京東大鼓在廣大市民心目中的影響。
京東大鼓傳承表
六、京東大鼓的正式命名
後來在茶園演出、電台播出頻繁的情況下,對方問他唱的是什麼大鼓,劉文斌坦誠地說:「 我們是京東人(京東是指通縣、三河、武清、寶坻、薊縣、香河、寧河等縣),就叫京東大鼓吧!」這就是「京東大鼓」定名的經過。
隨著藝齡增長,在演唱技藝方面不斷地升華。又因他為人非常樸實憨厚,能與許多藝人們同台獻藝並成為益友。在津曾與花四寶、張壽臣、陳士和、馬連登、馬寶山、翟青山、劉寶全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