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靈霞-終身難忘的四件事

2019-10-03     王培俊5188

一、天津解放、藝人翻身

1949年1月15日,天津城頭插上了紅旗,在一片歡呼聲中,鮮靈霞和全市人民一起,迎來了天津的解放。

她和其他勞動人民一樣,在政治上翻了身,在藝術上翻了新。解放初期,鮮靈霞有生以來第一次組織了劇社,取名進步劇社,並擔任劇社領導。接著,她帶著劇社到青島演出。舊社會的青島,國民黨特務、地痞、流氓到處可見,混亂的秩序,使得她整天提心弔膽。新中國帶來了新氣象,面對祖國的壯麗河山,她深深地感到做主人的自豪。

二、農村演出,盛況空前

為貫徹黨的文藝路線,為響應黨的號召,在一個金秋的季節里,鮮靈霞又帶領劇社到河北省黃驊一帶為農民演出。作為曾經從農村出來的戲曲演員,真正到農村為農民演戲,卻是生平第一次。在農村,她受到農民兄弟姐妹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在農村唱戲都是在空地上搭台演岀,聽說來了天津的鮮靈霞,看戲的人山人海,一出《楊三姐告狀》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大家都想看看這位名演員的拿手好戲,像《井台會》、《桃花庵》等等,自然也都與觀眾見了面。

到農村演出,使鮮靈霞感觸最深的,是農民的那種質樸而淳厚的熱情和真摯的感情。演員受到了尊重和愛戴,這和解放前給那些老爺、太太們唱堂戲相比較是何等不同啊!

這年冬天,鮮靈霞又接受了慰問解放軍的演出任務。在部隊里,首長的關懷,戰士的熱情,使鮮靈霞又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禮。從而,鮮靈霞更加深刻體會到,人民軍隊和她在解放前所見到的各種軍隊有本質的區別。

三、終身難忘,四件大事

時間飛逝,日新月異。1954年和1955年,這兩年在鮮靈霞一生的藝術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她終生難忘。這兩年發生了四件大事:一是,她見到了毛主席;二是,她給敬愛的周總理演出了《杜十娘》;三是,她在天津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得了獎;四是,她率團赴朝慰問演出,做了新中國的藝術使者。我一件一件和大家說:

1、1954年春節後的一天,鮮靈霞正在長城戲院觀摩被譽為「洛陽牡丹」的馬金鳳主演的豫劇《穆桂英挂帥》。這時,吳市長親自來劇場接她去幹部俱樂部,並告訴她:「毛主席到天津來了,要見見天津文藝界的藝術家。」

這是鮮靈霞做夢也沒想到的。她隨吳市長來到幹部俱樂部的大廳,已有許多人先到那裡。吳市長把鮮靈霞向毛主席做了介紹,毛主席親切地和鮮靈霞握手,並問她身體好不好,演出累不累。見到毛主席,使鮮靈霞感動得熱淚盈眶。本來,毛主席要看《杜十娘》的,由於時間關係,來不及了,改由馬三立說了一段單口相聲。見到毛主席的激動幸福心情,使鮮靈霞終生難忘。

2、1954年,天津市舉行了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鮮靈霞參加這次觀摩演出的劇目是《杜十娘》。事前,文學劇本經過何遲和陳元寧加工整理,並決定由吳同賓擔任導演。自從唱戲以來,鮮靈霞和編劇、導演合作這還是第一次。

過去她演出的劇目都是由師父那裡學來的,照貓畫虎,師父怎麼教,她就怎樣學,根據自己的嗓子條件,某些方面也有所發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可眼下不同了。劇本經過整理,無論在結構、語言、人物刻畫諸多方面也有所改進和提高,特別是經過導演的藝術處理,對演員也有了新的要求。

比如,《杜十娘》一劇《歸舟》一場中,劇中扮演杜十娘的鮮靈霞,有一段為觀眾所熟悉的悲憤的獨唱。開頭一名是:「聞聽此言大吃一驚」。過去,鮮靈霞每演到此,從一開始就引吭高歌,沿襲多年沒有變化。許多觀眾就像愛聽譚富英在《四郎探母》中「站立宮門外叫小番」那句嘎調一樣,專門愛聽鮮靈霞的這句「聞聽此言大吃一驚」。(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ix7lG0BMH2_cNUgrkH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