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大師用繪畫技巧啟發女弟子丁至雲

2019-09-25     王培俊5188

一、津門梅派大家丁至雲

津門梅派大家丁至雲

丁至雲 (1920-1989),京劇旦角,原籍河北武清,世居天津。她出身名門,為梅蘭芳之弟子,在國內享有盛名,可謂青衣大旦,有「北丁南言(慧珠)」之美譽。丁至雲的梅派戲循規蹈矩,展現了梅派的亮麗光彩,有口皆碑。

1956年8月,天津國營京劇團--天津市京劇團正式成立。楊寶森的寶華京劇團全體成員70餘人與原天津的共和社合併全部參加天津市京劇團,楊寶森、厲慧良任團長,丁至雲任副團長。由此可見,丁至雲在天津京劇界的地位是何等崇高。

丁至雲當年曾在上海「梅花詩屋」接受乃師梅蘭芳先生開蒙時同繪畫有關的啟發,梅花詩屋是當年梅先生在上海思南路寓所里的書齋。

二、「梅花詩屋」受教誨

蓄鬚明志

抗日戰爭期間,梅先生出於愛國熱忱而避至上海,並蓄鬚明志,不在登台。常在詩屋裡揮毫作畫。四十年代丁至雲初進梅花詩屋向梅先生問藝時,見到詩屋四壁布滿花卉、翎毛、佛像、仕女圖之類畫稿,其中有一幅梅先生精心繪製的《美女簪花圖》,看上去格外清麗、雋秀,但畫面上的美女卻沒有畫眼睛。

丁女士不詳緣由,便向乃師請教。梅先生告訴她,眼為心之苗。繪畫如同登台演戲,眼睛所表達的情感,有時是語言難於替代的。所以,在沒有把握准情緒的時候,需要用心血去構思。晉朝大畫家顧愷之對畫眼睛的態度就極為審慎,每畫成一幅美女圖,常有數年不點眼睛的事。

當年梅先生在梅花詩屋向丁女士授業時,常結合繪畫藝術對她進行啟蒙教育,他常用齊白石老人關於繪畫應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為欺世」的經驗之談,啟發女弟子演戲要講究含蓄美,做到戲外有戲,戲外生情。

他說,演《貴妃醉酒》,若在台上把楊玉環精神的空虛、心裡的苦悶宣洩無遺,觀眾就會感到索然無味了。梅先生從繪畫藝術中引申出的精闢見解,孕含著各種藝術之間互相借鑑、互為補充的道理。

貴妃醉酒

三、功夫在戲外

梅蘭芳之所以能夠成為博大精深的京劇大師,同他在戲外所下的功夫有直接關係。他在研究了古畫《散花圖》之後,被畫面上那風帶飄逸、體態輕盈的天女形象激發出強烈的創作慾望,隨後編演了古裝新戲《天女散花》;他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獲得靈感後,創造出翩若驚鴻、宛如游龍的洛神形象;又從《寒燈課子圖》的意境中,揣摩出《生死恨·夜訴》里韓玉娘的人物情緒。其他如《奔月》、《葬花》等劇,從化妝、服飾到身段、亮相,無一不從繪畫中獲得啟示。梅蘭芳不愧為偉大的藝術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xSGbW0BJleJMoPMvw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