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自釋迦牟尼出家創立佛教以來,已經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在這兩千多年前的時間裡佛教產生了無數的傳說故事,有些廣為流傳,有些則不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說幾個有趣的故事,讓大家了解一下佛教的精神。
一、三獸窣堵波
傳說,釋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裡的一隻兔子,和一隻狐狸、一隻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薩行,帝釋天想測試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個老者來到了森林裡,遇到了這三隻動物。
老者對他們仨說:我又累又餓,你們能不能給我些東西吃。於是狐狸去河裡抓了一條魚,猿猴去採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無所獲,受到了老者的譏諷,說兔子言不由衷。於是兔子讓狐狸與猿猴找來一堆枯枝,點起了火,然後投身火中,把自己獻給老者吃。
老者被兔子的獻身精神感動了,他恢復了帝釋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從此月亮上就有了一個兔子的影子。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傳說,在當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種佛塔),被稱為三獸窣堵波。
這就是一種窣堵波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三獸窣堵波與它背後的傳說:
烈士池西,有三獸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劫初時,於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游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特此遠尋。今正飢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於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猿於林樹,采異華果。俱來至止,同進老夫。唯免空還,游躍左右。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如猿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還,獨無所饋。以此言之,誠可知也。兔聞譏議,謂狐猿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狐猿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餮。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復帝釋身,除燼收骸。傷嘆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跡。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咸言月中之兔,至斯而有。後人於此,建窣堵波。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百餘里,至戰主國。(玄奘著《大唐西域記》)
二、捨身飼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贍部洲有—個叫做摩訶羅檀囊大國,這個國家的三王子摩訶薩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一天,摩訶薩埵出門遊玩,在野外發現了一隻餓得皮包骨頭的雌虎與一窩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訶薩埵知道,雌虎快要餓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無疑。但是雌虎餓得沒有力氣了,所以無法捕食野獸。摩訶薩埵大發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給雌虎吃。沒想到雌虎餓得連吃人的力氣都沒有了。於是摩訶薩埵折斷了一枝竹子,將竹子的斷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來給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復了一些精力,便將摩訶薩埵吃掉了。
敦煌壁畫中的捨身飼虎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脫去衣服,置竹枝上,於彼虎前,委身而臥。菩薩慈忍,虎無能為。即上高山,投身於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干竹,刺頸出血。於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侯障。天雨眾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墬,遍滿林中。虛空諸天,咸共稱讚。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賢愚經·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摩訶薩埵便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捨身飼虎"是釋迦牟尼百千萬劫修行直至最終成佛萬千因緣中的一項。佛教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舍頭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貿鴿等等。
三、頑石點頭
前面兩個故事分別發生於古印度與西域,下面這個故事則產生於中國本土,蘇州虎丘。
中國東晉與南朝宋時有一位高僧法號道生,他自幼學習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潛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當時的人讚譽為「涅槃聖」。
當時涅槃類佛經未能全部傳入中國,已經傳入的經典中說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獨一闡提(善根斷盡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卻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的觀點!
當時京城建康的僧人們拘守經文字句,把道生視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師來到了蘇州虎丘,仍然堅持他的觀點。相傳他對著虎丘的山石說法,山石也為之點頭。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
(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