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這一對概念是中華文化的密碼,本意與山有關

2019-10-12     夢露居士讀國學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陰」與「陽」是一對重要概念,如果不能理解這對概念,我們就完全無法理解中華文化、中華思想。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陰陽呢?首先要從「陰」和「陽」的本意說起。


這兩個字的部首是「阝」,這個部首有時在字的左邊,有時在字的右邊,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當「阝」在字的右邊時,它等於「邑」,意思是城市,所以這樣的字多與城市有關,比如:郭、邦、邨、邸、郊等等;當「阝」在字的左邊時,它等於「阜」,意思是山崗,所以這樣的字多與山崗有關,比如:陵、陸、阪、阿、陡、阻等等。

「陰」與「陽」的部首「阝」都在左邊,說明這兩個字也都與山崗有關。原來太陽照射在山崗上,山南一直被日光照射著,這就是「陽」,山北不見日光,這就是「陰」。同樣的道理,河流的北岸會被陽光照射,是「陽」,南岸不見陽光,是「陰」。所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中國的很多地名都遵從著這個規律,比如華陰市在華山的北邊,江陰市在長江的南邊。


後來,古人對「陰」「陽」這兩個字做了引申。

古代學者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中都蘊含著兩方面的因素,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轉化,在運動中生成了萬物,其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說的矛盾。矛盾雙方有不同的屬性,古人將積極的一方稱為「陽」,猶如陽光照射一般,將消極的一方稱為「陰」,猶如陽光被遮蔽後的陰影。所以陰陽二字囊括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一切屬性。

比如,動為陽,靜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暖為陽,冷為陰;生長為陽,肅殺為陰;天為陽,地為陰;君為陽,臣為陰;日為太陽,月為太陰……


陰陽的對立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相互衝突、相互融合,並在變化中生成了萬物。

所以萬物中既有陰,又有陽,只不過比例不同。如果只有陰,或者只有陽,是無法構成事物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意思是萬物莫不是背負著陰氣懷抱著陽氣,陰陽二氣相衝形成和氣,和氣才能產生萬物。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認為,太極生成陰陽,陰陽相互作用生出五行,陰陽與五行化生萬物: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太極圖說》)

中國古人認為,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是宇宙間的大道,如《周易》所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

所以如果能夠通曉陰陽變化的規律,便能了悟宇宙間的大道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IDGxG0BMH2_cNUgZSY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