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進意象藝術和具象藝術作品欣賞

2019-05-04     聞是書畫

劉文進,生於遼寧省營口市。早年就讀於魯迅美術學院,後涉足電影藝術,於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美術師。上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潛心現代電影美學理論著述及劇作,代表作品《論電影美學的功能與特性》、《社會經濟類型的演變與觀念的更新》等。

反彈琵琶仗樂天 50X60CM 2013年作

劉文進(濟源)先生藉助西方油畫物質媒介將東方的寫意性、詩性推至審美極致。從題材上看,他藉助具有中國文化符號特徵的神話傳說、文人雅士、民間習俗,來表現東方雅文化、士文化與經典性。他超越了油畫的技術層面,恪守東方的人文、藝術精神,充分詮釋並代表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神,他的作品不重實像的建構,而強調以玄無為核心的道禪之境,力倡神似與靈動,對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孜孜以求,超越神、能、妙、逸而直指「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學觀念。

京劇頭像 40x50cm 2008年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劉文進(濟源)先生就開始了傳統文化的追求嘗試,認識到西方科學前沿正在向東方文明回歸,西方的人文前沿已經意識到了21世紀人類文明的希望在中國古代智慧。1990年劉文進(濟源)先生在文章中就明確地呼喚回歸中國意象美學,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劉文進(濟源)先生不僅獨創了自己的繪畫風格,自覺的回歸傳統文化,而且二十多年以來面對審丑的強勢潮流,堅守審美。劉文進(濟源)先生指出中華文化之魂即是儒道釋及本土幾千年民間文明血脈,他認為崇雅是中華民族的主導特徵,但雅文華已斷裂了一百多年,復興中華文化,就要回歸風雅。

處暑 60X80cm 2011年作

意象藝術特徵

(1)虛擬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現實性。意象既可以用想像和虛構來表現現實中沒有的東西,也可以用非現實的形態表現現實中已有的東西。

羲之愛鵝圖 50x70cm 2013年作

(2)感性,指意象可以為主體感官直接把握、感知、體驗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體性。

凈界 40X50cm 2006年作

(3)想像性,指意象是經過藝術家的想像將「意」與「象」融為一體的產物。

牡丹亭麗娘遊園 40X50cm 2012年作

(4)情感性,是藝術家創造意象的重要動力和導引,並伴隨著意象創造的全過程。

東坡作詞圖 40X60cm 2005年作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50X70CM 2012年作

陶淵明歸隱圖 40X50cm 2013年作

具象藝術

具象藝術(figural art)指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基本相似或極為相似的藝術。具象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都具備可識別性。古希臘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寫實主義和現代的超寫實主義作品,因其形象與自然對象十分相似,被看作這類藝術的典型代表。具象藝術廣泛地存在於人類美術活動中,從歐洲原始的岩洞壁畫藝術,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宗教壁畫;從印度的佛教藝術,到中國的畫像磚石,都可以看到這類藝術作品,至今它仍是美術創作中重要的藝術風格。歐洲古代的模仿說、中國古代的應物象形說和達·文西等人的言論,都是具象藝術有名的理論表述。

應用在美術研究領域,抽象藝術(abstract art)和具象藝術構成一對相關的概念。

抽象藝術指藝術形象大幅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抽象一詞的本義是指人類對事物非本質因素的捨棄和對本質因素的抽取。

抽象藝術中的形象與自然對象較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一些美術樣式,如書法、建築等,其樣式的特徵決定了它們在整體上是抽象的。一部分原始藝術作品和絕大部分工藝美術作品也屬於抽象藝術。作為一種自覺的藝術思潮,抽象藝術運動興起於20世紀初的歐美。大部分現代主義美術流派都受到了這一運動的影響,如抽象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塔希主義、行動繪畫等。

抽象藝術、具象藝術與藝術作品中的抽象因素、具象因素是兩類不同的概念。後者建立在對形象、形象與自然對象之關係的細緻解剖之上,任何酷似對象的形象也不可能不包含對對象一定程度上的偏離。因此,具象藝術之中也包含著或多或少的抽象因素;同樣,許多抽象藝術作品中的形象,亦有與自然對象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包含著具象因素,上述第一類現代抽象藝術便是例證。抽象藝術、具象藝術的概念是宏觀的、直觀的;抽象因素、具象因素的概念是微觀的、分析的。對於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概念的混淆,會導致抽象藝術、具象藝術概念的瓦解。

若將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這一對概念放在豐富多彩人類美術現象中,則可以看到,它們像是磁棒的兩極, 許許多多藝術作品位於純粹的抽象藝術與酷似自然物的具象藝術之間。

中國新石器時代部分彩陶的紋飾、許多非洲部落的原始木雕與面具、歐洲中世紀的一些宗教繪畫以及部分中國的文人寫意畫。這類藝術作品或對特定對象加以大膽變形和裝飾化處理,或將不同對象的局部特徵進行適度的組合,將對象納入抽象化的程式中使之偏離原來的外觀,藝術形象所包含的抽象因素與具象因素相對合諧狀態,使之難以簡單地用這一對概念加以劃分。中國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言論,從創作過程與形象特徵兩個水平上描述了傳統中國藝術家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

無論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都是人類美術史上長久存在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兩類不同的藝術,能夠表現人類不同的精神內容,創造出不同的形式感,給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它們各自擁有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具象藝術的特點

1.視覺真實性或客觀性

即具象藝術是以客觀世界為表現對象,並且把對象表現得就像我們所看到的一樣真實。

2.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即具象藝術是通過典型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來表達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和觀念的。

3.情節性或敘事性

即具象藝術中往往蘊涵著一個或多個故事情節,它可以用文字語言直接來講述或描述。

由於具象藝術的這些特點,因此除藝術所共同的審美功能外,它還具有記錄的功能。

具象與表象不同,表象只是保持在記憶中某一事物的形象;具象則是作家、藝術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觸、多次感受、多次為之激動的既豐富多彩又高度凝縮了的形象,它不僅僅是感知、記憶的結果,而且打上了作家、藝術家的情感烙印,受到他們的思維加工。它是綜合了生活中無數單一表象以後,又經過抉擇取捨而形成的。從心理學意義上說,作家、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就是具象的運動過程。具象的運動過程主要是激發、強化作家和藝術家的情感,並與情感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旦進入具象運動階段,創作者往往是情不自禁的,甚至是如痴如狂的,帶有很大的不自覺性,很少受抽象思維的控制。具象不是抽象思維的起點,而是在抽象思維的作用下,選取、綜合表象的結果。從發生學上說,表象、記憶能力是人的低級心理水平,動物也有表象和記憶的能力,但動物沒有根據自己的需要、態度、體驗和思想觀念來綜合取捨表象進而形成具象的能力,具象為人類所獨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OfYDmwBmyVoG_1Z0j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