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愛飈專業詞彙不是好習慣:專業信息表達要學會兼容他人

2019-11-14     職場教練李麟

之前在一家企業任職人力資源負責人,公司要招聘一枚培訓經理,而經理級別的員工都需要到老闆中最終見面審批。在初試複試時候人選表現我都整體滿意,最後推薦給老闆見。老闆學歷層次不高,是個實戰派的人,直白點說就是文化層次並不高是靠著自己在商海中打磨出的經驗而領會的管理,對於管理的理論了解很少。

在見到候選人後,人選為了表現自己在專業領域的高度,口邊不斷的掛著柯氏四級評估、課程開發模型、能力素質模型等在培訓領域的專業詞彙,過程中也不斷的用用一些生僻的概念來應對老闆對於培訓落地的問題,比如建模、學習地圖等等。這些內容對於老闆顯然很吃力,在我多次提醒人選儘量通俗易懂一些,人選反而很強調專業的東西本身就很專業無法通俗易懂。

後面的面試也就草草結束,果不其然老闆評價說人選不接地氣,作為培訓的負責人都不知道把話說簡單,面對員工、面對學員怎麼讓人學得明白。

在聽一些培訓老師授課時,有的老師咖位很高卻能夠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而有的老師很愛故弄玄虛明明簡單的事情卻用一些詞彙包裝得不知道是什麼,作為學員要的是明白,老師的水平高下立現。

在聽音頻付費時我聽了一個專欄叫做「薛兆豐經濟學」和一本書「小島經濟學」,這兩個作品內容都把一些經濟學的厚重知識簡單化的呈現出來,讓我這理科生輕鬆明白什麼是經濟學、經濟學原理。表達簡單化,是一種容易被的能力,很多人卻反其道而行,喜歡用專業詞彙、複雜化的表達來武裝自己。

一個優秀的職場人都應當懂得簡單,讓專業的問題簡單化,讓別人更容易明白、兼容他人的思維,這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而炫技式的包裝、飆專業詞彙反而只是想用華麗信息來拉抬自己段位,問題解決不了,而本身別人聽不懂自己的段位仍然不高。

所以走出誤區,職場人應當學會在給跨專業領域的人講解專業領域知識、複雜問題時候,得學會讓自己的表達簡單、輕量、讓別人易懂。

如何讓聽眾簡單理解,有四個步驟:

1、能夠放下聽者心理負擔

當給他人講一個專業問題時,有人開口先說「這個問題很難」,「這個問題很專業」等等,這就會給他人構建一個先入為主的感覺:這個問題真的是很難,進而會讓他人更畏懼面對這個問題,那麼後續都在這個陰影之下,更加不容易接納問題和理解問題。

我曾參加一個領導力的課程,老師在授課前想鋪墊領導力是個高層次的學科,對學員來講是個高端的技能,所以在授課前就有了較長的陳述來呈現領導力這個課程很專業、很複雜、很龐大。

而後,我就聽到有學員開始竊竊私語:這麼難我能學會嗎、這麼難兩天能講透嗎。這些抱著質疑的學員最終也確實沒有怎麼學懂,對老師的評價分數也不高,學員自己說一開始就聽到老師說難,我都沒有信心學了。

所以在面對一個複雜專業問題的陳述講解時,首先要幫助聽者降低、甚至釋放心理負擔多用「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這個東西其實很常見、很容易理解」等等讓人對問題放鬆的心理暗示去開篇鋪陳。

很多優秀、受歡迎的上級、新人導師、培訓講師在教授技能方法時,其實都善用這個方法。講問題前先說問題很簡單,就是這個道理。

2、邏輯重構簡單化

邏輯重構簡單化是指將問題、概念本身背後的邏輯進行打散,然後用聽者容易明白理解的邏輯結構來重組,形成一個新的結構。

我鄰居50多歲社會層次不高,對於我的職業人力資源了解很陌生,有一天閒聊問到我,我們人力資源這個領域是做些什麼的。

然後我思考了一下,如果告訴他人力資源是做招聘、培訓、薪酬福利、績效、員工關係六個模塊等等,以他的知識信息結構顯然很難理解,甚至對於什麼是績效在概念上都可能需要重新解釋一番。

於是我整理了一下思路,把人力資源的六個模塊的內在邏輯重新打亂,用他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人力資源就是做:幫企業招人、用人和管人的。

這樣的陳述鄰居就很容易懂了,同時在人力資源的六個板塊也都能找到對應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就是邏輯重構簡單化。

邏輯結構的重構簡單化主要有三個步驟:

1、去原邏輯:即去掉原定義的邏輯,而回顧其內容定義本質,比如人力資源是做什麼的,不再考慮定義的人力資源六個模塊,而是從其本身性質內涵再出發。

2、簡單化:用聽者層次、知識、經驗所能夠理解的概念進行邏輯簡單化的包裝。

3、重構邏輯:簡單化後的邏輯,再進行重新架構。

3、專業問題「去專業化」

如同開篇案例中所說的一樣,在面對非專業人士陳述解答專業問題時,一味的強調「專業詞彙」「專業概念」反而是加重他人思維負擔的,不利於理解。所以要在表達陳述過程中要「去專業化」,把聽者不懂、不明白的專業詞彙去掉,用淺顯易懂的詞語、表達方法翻譯出來。

我一個朋友是做汽車塗裝的,有一次我的汽車脫漆我就請教他關於塗裝油漆怎麼識別優劣的問題,這個朋友沒有用專業詞彙「為難」我,他告訴我油漆好壞要看油漆表面平整光滑度、從不同角度對比車身有沒有色差等等問題。

這些對應的問題查證後叫做橘皮、30度/60度色差,要是飈專業詞彙顯然對於非專業領域的我是無法理解的。

這就是去專業化的翻譯。去專業化要做到用聽者角度去思考,其可以理解的概念該如何表達。

4、複雜問題生活化比擬

對於複雜問題的在去專業化後常常還會遇到聽者仍然不能明白的窘境,這時候就需要將問題、概念進行最大程度的比擬,便於聽者理解。同時比擬的過程還需要做到儘可能生活化或者用聽者所專注擅長領域的知識概念來比擬,這樣能夠將知識信息實現簡單化的轉化。

舉個例子,區塊鏈很熱門但很多人不懂仍然需要科普,而網上很熱的一篇區塊鏈科普文大致這麼說的:

」農村裡面家家戶戶紅白喜事都要互相送禮金,以前是每家自己拿個小帳本記帳,誰送了多少自己下次就回送多少。但是時間長了或者記帳的本子丟了亦或者家裡小孩子亂塗亂畫改了數字那就麻煩,索性把本子做成各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本子,發生一次送禮,各家各戶都記帳,記同樣的帳。這樣誰家丟了帳本都沒關係,因為還有無數個其他家都有同樣的信息帳本,複製一份回來都可以了,也不怕記錯。

這個帳本放在網際網路上,記錄的禮金變成網際網路信息後,他就成了區塊鏈。」

這就是生活化的比擬,複雜的區塊鏈技術問題、技術背景比擬成為身邊進行發生的紅白喜事送禮金的場景,很生動,容易理解。《小島經濟學》同樣也是將複雜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專業背景形象化、生活化的比擬成一個人在荒島生存、生活,然後為了生存而創造出物資然後,再由物資衍生出的經濟學活動,把整個經濟學宏觀場景、基礎概念、經營活動㢄通過生活的一個個體場景體現出來,這本書大賣,號稱是最接地氣的經濟學書籍。

複雜問題生活化的比擬重點在於:

1、要用聽者容易理解的知識、信息、概念去傳遞;

2、比擬是信息的二次加工,不益再次引入陌生概念、歧義概念、複雜概念,否則會讓比擬過程讓人感覺又繞了更多彎,反而起到反效果。

3、比擬的信息要儘量簡單,如果用了長篇大論來比擬,效果同樣是相反的,信息會變得更複雜。

以上是對他人、非專業人士進行專業複雜問題陳述的四個步驟,總結一下:

1、能夠放下聽者心理負擔:講問題前進行心理暗示,告知問題很簡單。

2、邏輯重構簡單化:將問題原有邏輯打散拆分,構建成為聽者所容易理解的邏輯結構。

3、專業問題「去專業化」:去掉展業詞彙,取而代之用非專業詞彙的表達方法呈現。

4、複雜問題生活化比擬:將複雜問題進行生活化場景的比擬。


以上觀點,請參考。 還請不吝點贊關注,給你更多職場方法論。

職場教練李麟,十四年人力資源老司機,生涯諮詢師、管理諮詢師,職業伴侶,用過都說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aMHam4BMH2_cNUg4Z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