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據說由於此處顯過聖燈,所以名落佛寺。《清涼山志》記載:「羅睺寺:塔院寺東北偶,唐建。張天覺於此見神燈,有感,修飾。成化間,趙惠王重建。」
明代弘治年間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由青廟改為黃廟,落佛寺也改名為「羅睺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由青廟改為黃廟,而落佛寺也改名為「羅睺寺」。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禪房、配殿、廊房地產118間。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之子名「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在俗時的兒子。他十五歲隨佛出家當沙彌 。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了阿羅漢果,被稱作「密行第一」,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他曾在羅睺寺所在地顯聖,並留下足跡。因此,羅睺寺即是祀奉羅睺羅的寺廟。
走近羅睺寺很快能感受到濃厚的黃廟氛圍,步伐舒緩身披絳紅色袈裟的喇嘛,滿漢藏三種文字書寫的牌匾,虔誠禮拜的各族信眾,這裡被稱作五台山十大黃廟之一,也是公認的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
前往羅喉寺寺內後殿中心裝有遠近聞名的"開花現佛"。開花現佛,是一套木構裝置系統。佛壇上,刻有水浪圖案,圖案上,塑有24諸天和18羅漢。圓盤正中,安裝有高達丈余的一朵蓮花,4尊佛像端坐於內,8片花瓣時開時合。隨著花瓣的開合,轉盤上的18羅漢過江也隨之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