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到寺廟會發現在天王殿彌勒佛像背後有一菩薩,大多情況下這位菩薩是背對廟門,背靠彌勒佛,正視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有這樣陳設的菩薩呢?
韋馱天將 菩薩化身 擁護佛法誓弘深
寶杵鎮魔軍 功德難倫 祈禱副群心
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韋陀菩薩手持金剛伏魔杵,不但降魔護法,還能斷絕修行者的煩惱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傳說在釋迦佛入涅時,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韋馱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人們便把他稱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護法菩薩。
捷疾鬼
於是到廣大寺廟祈福時都能看到韋陀菩薩是正對著釋迦牟尼佛,也有善男信女戲稱韋陀菩薩是「保安隊長」
清代水陸畫中的韋馱菩薩像
三洲感應,但見一善,萬過不咎;
見魔撓僧,恓恓惶惶,奔赴除翦;
其於護法,躬親歷往,應現萬方。
韋陀形象,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道。
他的持杵姿勢有三種:肩扛、平舉、杵地,分別代表著不同含義。
「肩扛」韋陀菩薩
肩扛: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這是個大寺廟,可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平舉」韋陀菩薩
平舉:雙手合十,將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是個中等規模寺廟,可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杵地」韋陀菩薩
杵地:單手將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這是個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相傳很久以前,彌勒佛和韋陀分屬不同廟宇。彌勒佛熱情快樂,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管理不好帳務,所以入不敷出。而韋陀管帳卻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也是香火斷絕。
背靠彌勒 護持正法
佛祖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鼎盛。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兩人分工合作,廟宇則欣欣向榮起來。
從宋代開始,中國佛寺伽藍之建立,必安奉韋陀菩薩以鎮守道場,常供奉尊者於天王殿彌勒佛背後,面朝寺院內部大雄寶殿,意為護持佛法,守護寺院,護持出家人修行。(五台山雲數據網 韓樂豪)
五台山雷音寺韋陀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