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普濟寺概況
Introduce
普濟寺是五台山南台的一座寺院,南台又稱錦繡峰,位於台懷鎮以南25里處,海拔2485米,台頂面積約14萬平方米。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彩繽紛,因此取名為「錦繡峰」。
南台頂的普濟寺,內供智慧文殊,是隋文帝詔令始建,宋代重建時名為普濟寺,後於明代成化年間重修,清普濟禪師又建。清以前,寺廟名為大崇福寺,由五台山著名高僧玘和尚住持。另據傳說,早在宋代,太宗皇帝朝山拜佛就路居此寺,觀得此處有靈光寶氣,因而曾撥款建寺。成化年間,皇帝巡遊五台,曾在途中下榻該寺,並親撥銀兩予以重修。歷史上,這裡名家雲集,高僧輩出,妙語法師,法智和尚,普濟禪師,都曾在這裡住持。
據《清涼山志》記載
普濟寺建於宋,明成化年間予以重修。性善詩中對普濟寺有這樣的讚頌:「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芳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峰連五頂天。梵召繞陵日月,經堂寂寞鎖雲煙。真容欲睹知何在,極目蒼蒼意惘然。」這足以說明南颱風光之秀麗。原普濟寺內有明洪武二十年(1387)晉王、穎國公等游台碑記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葺碑記。
Part2.
走進南台普濟寺
Into the Puji Temple
五台山的「五頂」,恰似人的右手掌向上,五指併攏,從南向北看:食指是東台,中指是北台,無名指是中台,小拇指是西台,這四個台是起伏相連的一條山脈;而大拇指是南台,另是一條山脈。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景
大雄寶殿背後的古佛殿
西側的僧舍
普濟寺在「文革」中受到了極大的毀壞,一座規模不小的寺廟幾年之間,竟變得殘垣斷壁,很多富麗典雅的佛殿只留下台基柱礎。寺內3間前殿,內供脫沙彌勒佛像;5間正殿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畫像碑;後殿為石窯洞3間,內置一尊石雕佛像和兩尊菩薩塑像,其中,石雕普賢菩薩像,做工精細,色澤古樸,當為宋,元時期遺物。普濟寺現有三佛殿和後殿兩處主要建築,三佛殿內供橫三世佛,而後殿內則供獅子吼文殊菩薩,佛相莊嚴古樸,筆觸細膩遒勁。
智慧文殊殿匾額
在普濟寺東有一石砌寶塔,名為普賢舍利塔,似元以前遺物。塔身高16米,7層,上部為瓶形,中部有石雕覆蓮瓣,下為人、馬、龍等石雕。塔內為木構建築,青石裹外。沿塔內旋梯上登塔頂,南颱風光盡收眼底,遊人至此,如入仙境,留連忘返。
殿中的文殊菩薩
智慧文殊殿及後面的佛塔
錦繡峰台頂像倒立的藻瓶,周圍1里,細花雜草布滿了整個山巒,猶如綠色的地毯。這裡有罕見的「金蓮」、「日菊」和名貴的「銀盤蘑菇」。每年芒種過後,盛夏來臨,來自各地的騾馬牛羊聚集山上,牧民們的歌聲迴蕩在山谷中,動人心弦。
Part3.
五台山氣象站
Meteorological Station
從南台下山順路經過五台山氣象站。這是全國高山氣象站之一,1998年移址南台頂(海拔2485米),是高山類艱苦氣象站、國家基本站和國家指標站。五台山氣象站不僅承擔著國家基本觀測站的各項任務,還承擔著民航部門24小時航空天氣預報的重要任務,更擔負著國際氣象資料交換任務,工作量非常大。這裡的工作人員在現在的四月身上還穿著棉衣棉褲。這裡的環境條件極其艱苦。
內容摘自記者的採訪
他們樂觀的告訴我,「這裡可好哩,月亮就在窗上,伸手就能摘星星。」;到了冬天十級以上大風來了,大雪把房門封住了。「用鐵鍬挖一條雪洞,從洞子裡爬出去,進行觀測。」「風太大,吹得我沒法喘氣,直立行走都難。」「把你腰上繫上粗繩子,我們在後面用繩子拽著你,大膽往前走吧。」就這樣,觀測人員手抓著欄杆,一步步挪到觀測場。在五台山氣象站(木魚山頂),這樣的情景回憶,聽得人入迷,更讓人心顫,就像是一場免費的電影,從你腦子裡清晰飄來,從你血管里沸騰而過。
五台山氣象站大門
來源:智慧五台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