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
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
經長期傳播發展
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
似乎一切都是在
萬物復甦的春天開始的
東漢永平十一年春
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天竺高僧
到訪古清涼山
在五台山興建大孚靈鷲寺
佛教正式傳入漢地
其實佛早就在
《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
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
有國名大震那
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
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
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國
五台山亦在中國的東北方
尤其是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
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巒巍然」
氣候清涼的特徵
五台山佛教歷經淪桑歲月
弘傳不衰
寺廟林立,香火興盛,名僧輩出
五台山成為海內外
萬千佛子虔心巡禮朝拜的佛國聖地
文殊菩薩亦稱諸佛之母
因五台山是文殊道場的緣由
受到了僧俗佛子的仰慕
歷代帝王、王公將相的更是篤行護持
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
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
自從佛教傳入五台山
在歷代都受到帝王的朝拜
以至於香火繁盛,千年不絕
成為中國佛教名山中
最受皇帝青睞的名山
成就了五台山在佛教聖地中的突出地位
在漫長歷史歲月中
朝拜五台山的帝王
留下許多詩歌、碑文與美麗的傳說
許多沒到過五台山的皇帝
也題詞賜寶供養三寶
對五台山更是仰慕
第一個到五台山朝拜的皇帝是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崇信佛教
大力扶持五台山
成了第一個巡幸五台山的皇帝
孝文帝創建了佛光寺、清涼寺
修建大孚靈鷲寺(即今顯通寺)
孝文帝的四女兒誠信公主受其影響
對佛教更是虔誠信仰
後毅然到五台山落髮
皈依佛門
因而建立起來的寺廟稱公主寺
第二個朝拜五台山的皇帝是隋煬帝楊廣
楊廣早年被封為雁門郡公
五台山屬雁門郡轄境之內
楊廣封晉王
使他對五台山情有獨鍾
隋煬帝是個喜好巡遊的人
地處身側的五台山自然應在其游幸之列
女皇武則天與五台山也有一段未了緣
於公元690年正式革唐命
改國號為周
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
她在位15年,執政近50年
顯慶五年(660)三月
武則天榮歸故里
就想上五台山禮佛
但因政事繁忙
無緣朝拜五台山
武則天便派人到五台山採回菊花
挖回顯通寺花園裡的花木萬餘株
移栽於洛陽宮內
以求聞到花上沾染的佛香
即便如此也未褪去
武則天對五台山仰慕之情
所以便於702年朝拜五台
宋太宗趙光義
在位期間對佛教禮遇有加
宋太宗在掃清晉陽外圍之敵時
就上了五台山
但因戰事太繁
沒有朝拜五台山寺廟
等宋軍剛剛攻下晉陽時
即去五台山拜見了五台山鹿泉寺高僧睿諫
且令修建太平興國寺
此後宋太宗對五台山的護持枚不勝舉
大大促進了五台山佛教的興盛
楊家將的故事跟五台山淵源頗深
楊五郎出家就皈依在高僧睿諫門下
元代皇帝元成宗鐵木耳
元貞二年巡幸五台山
瞻禮文殊聖容
敕建萬聖佑國寺
另一位朝拜五台山的元朝皇帝
元英宗碩德八剌
1322年五月十七日
在五台山作水陸佛事七晝夜
元朝兩個皇帝和一個皇太子上過五台山
從而使五台山佛教進入一段興盛時期
大清建國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位皇帝多次巡幸五台山
傳說順治皇帝後出家於五台山
在五台山流傳著其出家故事
這雖為傳說
但是順治的歸山詞
永耀在五台山的影壁上
成為其對佛教篤信的一部
偉大佳作
康熙皇帝曾五次巡幸五台山
傳說是為了尋找在五台山出家的順治皇帝
康熙皇帝在五台山
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和遺蹟
幾次住在菩薩頂
康熙皇帝上五台山
作詩題匾,修葺寺廟
成為大清的第一位朝山的帝王
雍正皇帝是在康熙皇帝第四次上五台山時
以皇子貝勒的身份隨駕的
他當皇帝後年號雍正
其府邸就是今天北京的雍和宮
他寫下《清涼紀游一十四首》
記述了他在五台山的行跡
歌頌了佛教聖地五台山
反映了他對五台山佛教的護持
乾隆皇帝曾經六度五台山
成為歷史上朝拜五台山次數最多的皇帝
乾隆皇帝也像其祖康熙一樣
題詩寫匾,留墨跡甚多
嘉慶皇帝於1811年春三月十八日
巡幸了五台山
住在菩薩頂行宮
用七天時間遊覽了五台山的主要景點
他對五台山佛教大力扶持
使五台山佛教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
從而使五台山真正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成為滿、漢、蒙、藏等各民族
共同尊奉的佛教聖地
鞏固了五台山佛教在佛教中的地位
五台山得到皇帝的垂愛和護持
多少皇帝不辭勞苦多次巡幸五台山
題詩送匾,賜金建廟
留下了動人傳說故事
正成為來五台山觀光旅遊矚目之焦點
萬佛閣(五爺廟)
一副「龍參」牌匾
據說是康熙皇帝
為表達對五爺的救駕感恩之情
特地題字送的匾
這塊匾讓五爺廟
成為去五台山朝拜的佛子
心目中的聖地
多少「參龍」或龍參的善信
成為龍中之龍
鳳中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