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懷鎮約15公里。
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提到密宗,又得說說佛教的顯宗密宗。密宗,亦稱「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為「真實」言教,故名。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為其特徵。主要經典是《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
不空(705—774),中國佛經四大譯師之一,密宗創始人之一。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一說是西域人。不空和尚746年到長安,歷玄宗、肅宗、代宗三代,極受朝廷的尊重和禮優。唐代宗稱讚不空為「我之宗師,人之舟楫。」圓寂後唐代宗諡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譯著極其豐富,為密宗在唐代的一時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五台山的金閣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不空派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創建金閣寺。金閣寺建築式樣是參照當時印度最著名的寺廟那爛陀寺,由印度那爛陀寺純約法師監工。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規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學府,中國唐代的玄奘法師也曾在寺中就學多年,那爛陀寺惜毀於12世紀。
由於當時不空是聖上的紅人,所以金閣寺的建造成為「政府工程」,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紛紛自願不自願地布施,當時的寺院富麗堂皇,寺中金閣高達百餘尺,有上、中、下三層,雕梁面棟,高聳入雲。殿頂「鑄銅塗金為瓦」,「照耀山谷」。
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政府工程的金閣寺後來幾經滅佛和兵燹,僅余遺址。現存寺廟建築及塑像設置,均為明、清及民國時復修和添制後的形制。
金閣寺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前院以觀音閣為主體,中有八座閣式通殿,後為大雄寶殿,兩廂為僧舍。
金閣寺前院中間聳立著一座重檐歇山頂的高大樓閣。內供高17.7米的千手(實有48臂)觀音銅像,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國內也僅次於西藏日喀則和河北正定的大銅佛像。
銅佛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鑄,民國時,有信徒將銅佛施以薄泥貼金,即成現在金佛。銅佛通貫兩層,下層銅像身旁為兩尊高大的脅侍像,右女左男,男的手抱寶劍,傳說為觀音的父母「妙莊王夫婦」。
後院是大雄寶殿,內供三佛:釋珈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旁有十八羅漢。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