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培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是補充和增加土壤養分的最有效手段。做到合理施肥、經濟用肥,最重要的是掌握合理施肥的五個基本規律。
(1)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同等重要、不可替代性 儘管植物對必需營養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但就它們對植物的重要性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因為它們各自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不能相互替代。大量元素固然重要,微量元素也同樣影響植物的健康生長。
(2)養分歸還學說 人類在土地上種植作物、收穫產品,必然要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養分,土壤養分含量越來越少,使地力逐漸下降,要想恢復地力就必須歸還從土壤中拿走的全部物質,就應該向土壤施加肥料。作物產量有40%~80%的養分來自土壤,但土壤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養分庫」,必須依靠施肥的形式,把作物帶走的養分 「歸還」於土壤,才能使土壤保持原有的生命活力。
(3)最小養分定律 要保證作物正常發育從而獲得高產,就必須滿足作物所需要的一切營養元素。其中有一種元素達不到需要量,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產量就受這一最小養分的制約。如果無視這個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繼續增加其他營養成分也難以提高產量。
(4)因子綜合作用律 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因子很多,如水分、光照、溫度、空氣、羊糞、品種等。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取決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假如某一因素和其他因素配合失去平衡,就會制約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合理施肥是作物增產綜合因子中重要因子之一,為了充分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施肥必須與其他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同時還要重視各種養分之間的配合作用。
(5)報酬遞減律 當某種養分不足限制了作物產量的提高時,通過施肥補充養分,可獲得明顯的增產。然而,施肥量和產量之間並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係,當施肥量超過一定限度,作物產量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呈遞減趨勢,肥料報酬出現負效應。施肥要有限度,這個限度就是獲得最高產量時的施肥量,超過施肥限度,就是盲目施肥,必然會遭受一定經濟損失。報酬遞減律是以其他技術條件相對穩定為前提的。
二、土壤培肥技術
(一)土壤施肥量的確定
作物施肥量的多少取決於作物產量需要的養分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作物栽培要求等因素,其中根據作物經濟產量,確定有效的施肥量,是保證作物營養平衡和持續穩產的關鍵 (表4-2)。
作物的營養來源於土壤礦物質的釋放、上茬作物有機質的分解和當茬作物的肥料補充。通常,對氮素的利用率,水田平均為35%~60%,旱田為40%~75%;磷的利用率為10%~25%;鉀肥的利用率為10%~25%;有機肥中磷的利用率為20%~30%,鉀的利用率為50%。
作物計劃施肥量的確定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因為它取決於作物的種類、計劃產量、土壤類型、供肥能力、肥料品種、利用率、氣候因素以及經濟因素等綜合影響。所以確定作物計劃施肥量最可靠的方法是在總結作物豐產施肥經驗基礎上,進行肥料試驗。目前國內外確定作物最佳施肥方法是根據大量科學資料來確定,同時考慮作物產量與施肥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而作物產量的高低又與從土壤中取走的養分總量之間呈一定的正相關。為此,提出根據作物計劃產量所需養分總量與土壤供肥量之間的差數,然後按照肥料的養分含量和利用率折算成肥料使用量的粗略而簡便的方法。
作物計劃施肥量的估算公式如下:
(二)施肥技術
1.肥料種類的選擇
要求有機化、多元化、無害化、低成本。肥料種類主要有農家肥、堆漚肥、礦物肥料、菌肥。
(1)農家肥 是有機農業生產的基礎,適合小規模生產和分散經營模式,是綜合利用能源的有效手段,是有機農業低成本投入的有效形式。大量施用農家肥可促進有機農業生產中種植與養殖的有效結合,實現低成本的良性物質循環。
豬糞、雞糞、馬糞等是常見的農家肥,特點如下。
豬糞,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和氮磷鉀,氮磷鉀比例在2∶1∶3左右,質地較細,碳氮比小,容易腐熟,肥效相對較快,是一種比較均衡的優質完全肥料,多作基肥,秋施或早春施。積肥時多以秸草墊圈,起圈後肥堆外部抹泥腐熟一段時間再用為好。
雞糞,養分含量高,含氮磷較多,養分比較均衡,易腐熟,屬於熱性肥料,可作基肥、追肥,用作苗床肥料較好。雞糞中含有一定的鈣,但鎂較缺乏,應注意和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馬糞,質地疏鬆,在堆積過程中能產生高溫,屬於熱性肥料,肥效較快,一般不單獨施用,而是與豬糞混合積存,多作基肥,早春施或秋施;單獨積存時,要把肥堆拍緊,堆積時間要長,使其緩慢發酵,以防養分損失。
羊糞,質地細,水分少,肥分濃厚,發熱特性比馬糞略次,是遲、速兼備的優質肥料。羊糞適用性廣,可作基肥或追肥,適宜用於西瓜甜瓜等作物穴施追肥。堆制方便,容易腐熟,注意防雨淋洗即可。
(2)堆漚類肥料
廄肥是牲畜糞尿與各種墊圈物料混和堆漚後的肥料。包括豬圈肥、牛圈肥、羊圈肥、馬圈肥、雞窩肥等。
堆肥是利用秸稈、落葉、雜草、綠肥、人畜糞尿和適量的石灰、草木灰等進行堆制,經腐熟而成的肥料。有機農業生產對堆肥的要求,不僅僅是堆制材料的腐解和養分要求,而且要求通過堆漚的過程,實現無害化,即一方面為了環境衛生和保障人民健康,堆肥必須通過發酵,殺滅其中的寄生蟲和各種病原菌,另一方面為了作物的健康生長,要通過發酵,殺死各種危害作物的病蟲害及雜草種子。此外,堆漚發酵秸稈可以消除其產生的對作物有害的有機酸類物質;一些餅粕類物質,也須通過堆制發酵後施用,以保障作物不產生中毒現象。
漚肥是利用秸稈、山草、水草、牲畜糞便、肥泥等就地混合,在田邊地角或專門的池內漚制而成的肥料。其漚制的材料與堆肥相似,所不同的是漚肥是嫌氣常溫發酵,原料在淹水條件下進行漚制。
沼氣肥是有機物在密閉、嫌氣條件下發酵製取沼氣後的殘留物,是一種優質的、綜合利用價值大的有機肥料。6~8m3的沼氣池可年產沼氣9t,沼液的比例占85%,沼渣占15%。
(3)礦物源肥料 包括磷肥、鉀肥、鎂肥、鈣肥、鐵肥、鋅肥、硫肥、硼肥、錳肥和鉬肥等。
(4)綠肥 綠肥的主要種類有很多,如紫花苜蓿、毛葉苕子、草木樨等,具體如表1-2。
表1-2 我國大面積種植的綠肥種類
引自:杜相革,董民主編 .有機農業導論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
(5)生物菌肥 以特定微生物菌種生產的含有活微生物的肥料。根據微生物肥料對改善植物營養元素的不同,可以將其分成根瘤菌菌肥、磷細菌菌肥、鉀細菌菌肥、矽酸鹽細菌肥料和復合微生物肥料五類。微生物肥料可用於拌種,也可作為基肥和追肥使用。在生物菌肥中,禁止使用基因工程 (技術)菌劑。
2.施肥時期
在制訂施肥計劃時,當一種作物的施肥量確定下來後就是要考慮肥料的施用時期和數量分配。對於大多數一年生和多年生作物來說,施肥時期一般分為基肥、種肥和追肥三種。各時期施用肥料有其單獨作用,但又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影響的。對於同一種作物通過不同時期施用的肥料間相互影響和配合,促進肥效的充分發揮。
基肥使用要遵循數量大,防止損失;肥效持久;要有一定的深度,養分要完全的原則。
種肥是播種 (或定植)時施於種子或幼苗附近,或與種子混播,或與幼株混施的肥料。
施用種肥時要按照速效為主,數量和品種要嚴格按原則進行。用量不宜過大,還要注意使用方法,否則就會影響種子發芽和出苗。
追肥時要掌握肥效迅速,水肥結合,根部施肥和葉面噴施相結合和需肥最關鍵時期施用的原則。
3.施肥方式
主要由撒施、條施、穴施、環施和放射狀施等。
撒施是基肥施用的一種普遍方法,將肥料均勻撒於地表,結合耕耙作業使其與土壤混合。
條施是開溝將肥料成條地施用於作物行間或行內土壤的方式。條施既可以作為基肥的施用方式,也可以作為種肥或追肥施用方式,通常適用條播作物。
穴施是作物預定種植或種植穴內,或在作物生長期內按株或在兩株間開穴施肥,通常適用於穴播或稀植作物,是一種比條施更能使肥料集中的施用方式。
環施或放射狀施肥一般用於多年生木本植物,尤其是果樹。該方法是以作物主莖為中心,將肥料作環狀或放射狀施用。環施的基本方法是以樹幹為圓心,在地上部的田面開挖環狀施肥溝,溝一般挖在樹冠垂直邊線與圓心的中間或靠近邊線的部位,一般圍繞靠近邊線挖成深、寬各30~60cm連續的圓形溝,也可靠近邊線挖成對稱的2~4條一定角度的月牙形溝,施肥後覆土踏實。來年再施肥時可在第一年肥溝的外側再挖溝施肥,以後逐年擴大施肥範圍。放射狀施肥是在距離樹幹一定距離處,以樹幹為中心,向冠外挖4~8條放射狀的溝,溝長與樹冠相齊,來年在交錯位置挖溝施肥。施肥溝的深度隨樹齡和根系分布深度而定,一般以利於根系吸收養分又能減少根的傷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