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酵床養殖技術簡述
發酵床養豬技術是一種新型養殖方式,即在經特殊設計的圈舍里加入有機墊料、微生物菌種,根據生物發酵原理快速降解消化生糞尿等養殖廢棄物,無須人工清理、沖洗糞尿,使豬舍達到無臭味、無污染、無蚊蠅的舒適環境,同時豬只拱食了有益菌利用墊料、糞便合成的蛋白質、維生素和有機酸等營養物質,使得免疫力得到了提高。發酵床養豬模式與傳統以分散式農戶養殖為主的養殖模式相比,提高了飼料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一)發酵床原理
發酵床技術是一種無污染、零排放的有機農業技術,此技術是採集自然系統中存在的具有降解、分解腐殖質功能的有益微生物;通過對這些微生物進行培養、擴繁,形成具有特殊高效功能的微生物母種;然後再將配置好的菌種與鋸末、秸稈、稻殼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由有益微生物組成的復合菌群以墊料中的部分營養物質以及豬糞尿等排泄物中的有機物為養料進行發酵繁殖,墊料溫度達到40攝氏度左右時,發酵床形成;根據有益菌的占位原理可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部分病原微生物也被殺死和抑制;同時利用豬的翻拱習性,輔助人工翻耙,有利於微生物對豬糞尿進行消化、降解、轉化。
(二)發酵床的分類
豬用發酵床養豬按墊料位置可分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種。發酵床墊料的位置設置主要是能創造一個通氣環境,形成通氣發酵。其重點是墊料不能過濕或水浸,否則形成厭氧環境,造成通氣發酵停滯。
按菌種來源和製作方式,發酵床可分為土著菌發酵床、林蔭落葉墊料發酵床、優勢菌種接種發酵床和自然發酵床等。前三種方式均需要接種優勢菌種,並噴洒營養液。自然發酵床為簡便的豬用發酵床,主要利用動物糞便中的微生物,用土、木屑、牛糞和豬糞等原材料製成墊料,無須額外添加菌種和噴洒營養液,技術簡單,推廣優勢明顯。
(三)發酵床養豬的應用效果
1.改善豬舍和周圍環境
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利用墊料里的土壤微生物發酵,迅速有效地降解、轉化豬的排泄物,不需用水沖刷地面,從而沒有任何廢棄物、排泄物排出豬場,大大減輕了養豬業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2.減少疾病的發生
發酵床墊料內為微生態平衡環境,平衡穩定的微生態區系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有利於保持豬腸道健康,豬發病率特別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和死亡率明顯降低。所篩菌株能夠利用豬糞,具有很強的生長優勢,這樣就保證了發酵床內病原菌不至於大量繁殖。同時,發酵床中菌種的代謝產物能夠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長。
3.改善生產性能
發酵床墊料鬆軟,舍內環境良好,適合豬的自然生活習性,最大地滿足了豬的行為需要,福利狀況明顯改觀。墊料中的優勢菌種可在特定時期內產生某些物質,對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的生長產生抑制作用,達到抑制病原菌,促進豬生長的作用。
4.改善豬肉品質
利用發酵床養豬法生產的豬肉,色澤鮮艷,肉味鮮美,富有彈性,肌內脂肪含量適中,豬肉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無公害有機豬肉。
5.降低養殖成本
發酵床養豬無糞便污染,不需要每天用水沖圈、清糞和掃圈,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和養殖成本,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採用發酵床養殖技術,豬場可節約水、電及用人成本。
(四)影響發酵床的因素
影響發酵床發酵的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含氧量、C/N(碳氮比)和適宜的pH值幾個方面。堆肥過程中,溫度和濕度是重要的因素,功能菌種一般在10~15攝氏度以上時生長繁殖最快,低於5攝氏度將處於休眠狀態。堆體中含氧量保持在8%~18%之間較為適宜。含氧量低於8%會導致厭氧發酵而產生惡臭;含氧量高於18%則引起堆體冷卻,有益菌生長受到抑制,導致病原菌大量繁殖。合適的C/N是保證堆肥時能夠快速發酵的關鍵因素,合適的C/N可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合適的營養條件。
一般認為C/N(25~30)∶1較為適宜。在一般情況下,pH值為3~12都可以進行發酵。但是在pH值為7時發酵效果較好。
二、發酵床豬舍建築類型、布局
發酵床豬舍的建設要求既符合豬只的生長需要,又要為微生物的發酵提供有益的環境。一般對發酵床豬舍的建設要求是坐北朝南,為了保證舍內採光效果好,應在圈舍內南面屋頂中部建有天窗,南北牆底部設有通風口可使圈舍內形成空氣對流,從而使圈舍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圈舍內食槽和自動飲水裝置可建在南北兩側,這樣豬只的來回跑動不僅使墊料得到充分混合,又減少豬的皮下脂肪含量,提高肉品質。在飲水槽下面需設置承水槽,以便將漏的飲水引流到舍外,防止墊料的濕度過大。
(一)發酵床設計的一般性原則
(1)每欄面積以40平方米左右為宜,便於墊料的日常養護。
(2)發酵床面積為欄舍面積的70%左右,餘下面積應做硬化處理,成為硬地平台,供生豬取食或盛夏高溫的休息場所。
(3)墊料高度以保育豬40~50厘米、育成豬60~80厘米為宜,一般南方地區可適當墊低,北方地區適當墊高,夏季適當墊低,冬季適當墊高。
(4)育成豬養殖密度較常規養殖方式降低10%左右,便於發酵床能及時充分的分解糞尿排泄物,能保持健康的養殖環境。
(5)墊料進出口的設計要滿足進料和清槽(即墊料使用到一定期限時需要從墊料槽中清出)時操作便利。
(6)加濕裝置應保證後期墊料養護加菌時能共用。
(7)通風設施完整,南方夏季加溫時要考慮加濕簾。冬季應定時開啟排風扇,避免豬舍濕度過大。
(二)豬舍建築
由於各地區生產條件和氣候的差異,生態養豬的豬舍結構也有不同的建築形式。目前,豬舍建築形式大體有以下3種。
1.有窗式雙坡面屋頂豬舍
屋頂採用三角形屋架,由桁架、水平拉杆、腹杆、斜撐、檁條等組成,各杆件製作採用材料,有木材、鋼材及鋼木混用三種。屋頂的外圍由機制瓦、石棉瓦、采鋼板覆蓋,南、北立面牆設窗戶,通過牆體、窗戶、屋頂等圍護結構形成封閉式豬舍,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便於人工控制舍內環境條件。這是國內廣泛採用的最基本豬舍形式。
2.半鐘樓式豬舍
這是在雙坡面屋頂上增設單側天窗的屋頂形式,加強通風和採光,但不利於保溫,這種屋頂多在大跨度豬舍採用,其屋架結構較複雜,造價較高,適用於氣候炎熱地區,北方也有部分豬場採用這種建築形式。
3.開放式半圓拱屋頂式豬舍
這種豬舍北面有牆,為單坡面屋頂,南面無牆,為開放式半圓拱桁架日光溫室結構,外圍覆蓋無滴透光塑料膜。豬舍結構簡單,造價低,採光充足,通風好,但是保溫隔熱性差,豬舍環境溫度隨外界氣溫變化而變化。為調節豬舍內的溫度,冬季白天透光增溫,夜間在塑料膜外加蓋保溫被增強保溫;夏季在溫室透光膜外加遮陽網,減少日光照射的熱輻射,使豬舍涼爽降溫。
(三)發酵床豬舍的建造模式
發酵床類型有多種,依照發酵床所用菌種的來源,可分為土著菌發酵床和優勢菌發酵床等;依照發酵床的墊料所處位置不同,可分為地上槽模式、地下槽模式和半地下槽模式。
1.地上槽模式
地上槽模式(圖1-1~圖1-3)就是將墊料槽建在地面上,墊料槽底部與豬舍外地面持平或略高,硬地平台及操作通道須墊高50~100厘米,保育豬50厘米左右,育成豬100厘米左右,利用硬地平台的一側及豬舍外牆構成一個與豬舍等長的長槽,並視養殖需要中間由鐵柵欄分隔成若干圈欄,以防止串欄。
圖1-1 地上槽模式(一)
圖1-2 地上槽模式(二)
圖1-3 地上槽模式(三)
優點:保持豬舍乾燥,特別是能防止高地下水位地區雨季返潮。
缺點:造價稍高。
適應地區:南方大部分地區,江、河、湖、海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有漏糞設施的豬場改造。
2.地下槽模式
地下槽模式就是將墊料槽構建在地表面以下,槽深40~80厘米,保育豬40厘米左右,育成豬80厘米左右。新豬場建設時可仿地上槽模式,一次性開挖一地下長槽,再由鐵柵欄分隔成若干單元;原豬舍改造時,適宜在原圈欄開挖坑槽(圖1-4和圖1-5)。
圖1-4 單列式地下槽模式
圖1-5 雙列式地下槽模式
優點:冬季發酵床保溫性能好,造價較地上槽低。
缺點:透氣性稍差,無法留通氣孔,發酵床日常養護用工多。
適應地區:北方乾燥或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
3.半地下槽模式
也稱半地上槽模式(圖1-6和圖1-7),就是將墊料槽一半建在地下,一半建在地上,硬地平台及操作通道取用開挖的地下部分的土回填,槽深50~90厘米,保育豬40~50厘米,育成豬80~90厘米,長槽的建設與分隔模式同地上槽。
圖1-6 單列式半地下槽模式
圖1-7 雙列式半地下槽模式
優點:造價較上兩種模式都低,發酵床養護便利。
缺點:透氣性較地上槽差,不適應高地下水位的地區。
適應地區:北方大部分地區,南方坡地或高台地區。
(四)老豬舍的改造
在推廣發酵床養豬技術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設計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豬舍。發酵床養豬的優點很多,很多用戶都想使用,發酵床養豬的豬舍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就談談關於老豬圈的建設改造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我國農村的老豬舍都是用水泥地坪,牆體不高於2米,這樣對做標準的發酵床有一定的影響,往下挖的話地基很淺,水泥地坪也要砸,很費勁,也做不成;重新建設豬舍,還是一筆投資。建議根據實際情況改建,使用發酵床養豬。
(1)不能漏雨,發酵床沒法排水,所以整個豬舍的屋頂不能漏雨。
(2)把走廊中間的水泥牆換成柵欄。這樣可使牆體開窗之後形成空氣對流。
(3)老豬圈基本上窗戶很少,把豬圈對應牆體50厘米以上開小窗戶。每個豬舍都開,在開窗的時候方便冬季遮蓋保暖。這樣能形成豬舍的空氣對流。
(4)可以把拌好菌液的墊料鋪到豬舍,厚度30~40厘米即可,可每養一批豬整體換掉。
(5)使用秸稈等普通的墊料,不必要使用鋸末。每批豬出欄的時候一起清理出去,達到豬和糞一起出欄。清理出去的墊料也是很好的微生物肥料,可以進行銷售。
(6)如果豬舍的頂可以加高,就加高到3米左右,留下發酵床厚度為80厘米左右。牆體到豬平面有2.2米就足夠了。這樣和正常的地上式發酵床一樣,可以使用很多年。
(五)豬舍內的平面布置和發酵床的設計
豬舍內的平面布置,主要是指豬欄發酵床、飼槽、飲水系統、走道及其他設施在舍內與豬舍長軸平行的排列方式。微生態發酵床豬舍內的布排分單列式、雙列式和三列式。
發酵床豬舍的通風換氣方式,冬季採用自然通風排出舍內有害氣體和水汽時,宜採用無動力屋頂通風器。對於跨度小於12米的豬舍,每隔6~9米安裝一個排風口直徑為0.5米的無動力屋頂通風器即可滿足需要。
發酵床養豬,除輻射熱和豬產熱、散發熱量外,發酵床也會產生和散發出大量熱量。因此,發酵床豬舍會比普通豬舍的積熱多,溫度高。夏季氣溫高,豬舍的熱量排不出去時會形成豬的熱應激,因此必須加強通風排熱。
發酵床豬舍的採暖,在發酵床豬舍內,由於墊料和豬排泄物的發酵產生大量的熱量,再加上豬本身的散熱,可以使舍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冬季一般大豬舍可滿足溫度要求。但是哺乳仔豬和保育豬對溫度有較高的要求,這兩種豬舍仍然需要加熱採暖。
(六)發酵床的製作與墊料管理
發酵床主要由有機墊料組成,墊料主要成分是稻殼、鋸末、樹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秸稈、干生牛糞等,見表2-5,占近90%,鋸末占大部分,其他的占少部分。其他10%是土,0.3%是粗鹽。豬舍填墊總厚度40~90厘米。土的用量為總材料重量的10%左右,要求是沒有用過化肥、農藥的乾淨泥土;鹽用量為總材料的0.3%;1立方米的墊料用菌液2千克墊40~60厘米,基本上能墊2平方米的用量。
墊料原料按照不同分類方式,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如按使用量劃分,可以分為主料和輔料。
主料,顧名思義就是製作墊料的主要原料,通常這類原料占到物料比例的60%以上,由一種或幾種原料組成,常用的主料有木屑、草灰、秸稈粉、花生殼、蘑菇渣。
輔料,主要是用來調節物料水分、pH值、通透性的一些原料,由一種或幾種原料組成,通常這類原料占整個物料的比例不超過40%。常用的輔料有稻殼粉、麥麩、餅粕、玉米面。
如按原料性質劃分,可以分為碳素原料、氮素原料和調理劑類原料。
碳素原料,是指那些有機碳含量高的原料,這類原料多用作墊料的主料,如木屑、穀殼、秸稈粉、草灰、蘑菇渣、糠醛渣等。
氮素原料,通常是指那些碳元素和氯元素比值在30以下的原料,並多作為墊料的輔料,如豬場的新鮮豬糞、南方糖廠的甘蔗濾泥、啤酒廠的濾泥等,這類原料通常用來調節C/N。
調理劑類原料,主要指用來調節pH值的原料,如生石灰、石膏以及稀酸等;有時也將調節C/P的原料如過磷酸鈣、磷礦粉等歸為調理劑;此外還包括一些能量調理劑,如紅糖或糖蜜等,這類有機物加入後可提高墊料混合物的能量,使有益微生物在較短的時間內激增到一個龐大的種群數量,所以又俗稱「起爆劑」。
墊料製作應該根據當地的資源狀況首先確定主料,然後根據主料的性質選取輔料。無論何種原料,其選用的一般原則為原料來源廣泛、供應穩定;主料必須為高碳原料;主料水分不宜過高,應便於臨時儲存;不得選用已經腐爛霉變的原料;成本或價格低。
表2-1 20平方米的豬舍配料(僅供參考)
配方設計的原則是,以惰性原料為主,有適量的營養在內。各種原料的惰性大小排序為鋸木屑>花生殼>稻糠>稻草粉>其他秸稈粗粉,惰性越大的原料,越是要加點營養在內(如米糠或麥麩、玉米粉),不然,全部用惰性原料如鋸木屑,則發酵不起來,沒有營養在內,無法發酵起來,無法發酵產熱,從稻糠開始的其他原料,也至少要加米糠或麥麩等至少50千克。
通過分析可說明以下幾點。
(1)水分的控制要根據墊料的乾濕決定加水的多少,要先把菌液加到水中稀釋,然後再往墊料里混合,這樣能夠使菌液墊料混合均勻,墊料混合之後水分達不到50%左右,還可以再加清水。
(2)墊料混合之後要堆積3~5天發酵,之後可以鋪開,沒有場地的朋友可以直接墊進去,表面要鋪墊5厘米厚的鋸末,3~5天後就可以上豬。
(3)由於本墊料操作簡單,材料容易選購,但是墊料裡面的有機物存在過少,剛開始豬床內部溫度不高,這樣隨著豬糞便的增多,有機物的增多,豬床裡面的溫度就會上升。
(4)本豬床是根據60厘米的厚度配比,如果增加厚度,其他的量要隨之增加。
三、發酵床的製作與墊料管理
(一)發酵床的製作步驟
不論採用何種方法,只要能達到充分攪拌,讓它充分發酵就可以。
(1)確定墊料厚度。育肥豬舍墊料層高度夏天為40~60厘米,冬季為60~80厘米。
保育豬舍墊料層高度為60厘米,夏天為40厘米。
(2)計算材料用量。根據不同季節、豬舍面積大小,以及與所需的墊料厚度計算出所需要的穀殼、鋸末、米糠以及益生菌液的使用量。
(3)物料堆積發酵。將未發酵的穀殼、鋸末各取10%備用。
第一步,首先按每平方米2千克米糠或麩皮加入1千克益生菌(液體)均勻攪拌,水分掌握在30%左右(手握成團,一觸即散為宜)。
第二步,將攪拌好的原料打堆,四周用塑料布蓋嚴厭氧發酵。室溫儘量保持20~25攝氏度,夏天2~3天,冬季5~7天,發酵好的原料發出酸甜的酒麴香味則發酵成功。
第三步,將發酵好的米糠或麩皮和其餘的穀殼和鋸末充分混合攪拌均勻,在攪拌過程中,使墊料水分保持在50%~60%(其中水分多少是關鍵,一般50%~60%比較合適,現場實踐是用手抓墊料來判斷,即物料用手捏緊後鬆開,感覺蓬鬆且迎風有水汽說明水分掌握較為適宜),再均勻鋪在圈舍內,最上面用干鋸末覆蓋5厘米厚,3天即可使用。
第四步,發酵好的墊料攤開鋪平,再用預留的穀殼、鋸末各10%混合後,覆蓋上面整平,厚度約10厘米,然後等待24小時後方可進豬。如豬在圈中跑動時,表層墊料太干,灰塵出現。說明墊料乾燥,水分不夠,應根據情況噴洒些水分,便於豬正常生長。
(二)墊料管理
養殖墊料能否正常發酵,直接影響到發酵床的效果。因此,養殖墊料的管理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由於各個養殖場所的實際情況有所差別,所以在進行相應墊料管理時,要有針對性。
1.墊料通透性管理
長期保持墊料適當的通透性,即墊料中的含氧量始終維持在正常水平,是發酵床保持較高糞尿分解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也是抑制病源微生物繁殖、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通常比較簡便的方式就是將墊料經常翻動,翻動深度保育豬為15~20厘米、育成豬為25~35厘米,通常可以結合疏糞或補水將墊料翻勻,另外每隔一段時間(50~60天)要徹底將墊料翻動1次,並且要將墊料層上下混合均勻。厭氧發酵和好氧發酵都可以分解糞尿,但好氧發酵的分解效率是厭氧發酵的10多倍。發酵床以好氧發酵為主,不堆積、不板結、不雨淋、不水浸是日常管理的重點。天天疏糞,每周翻耙,每月深翻,讓墊料保持疏鬆,能促進有氧發酵。如豬集中一處排糞尿,會造成局部過濕而妨礙發酵,需把過濕的墊料挪走,然後撒上新鮮墊料。墊料表層翻混深度,小豬為15~20厘米,大豬為25~35厘米。墊料較泥土輕而疏鬆,使用小型電動翻混機可比人工翻混提高工效20倍。
2.做好通風換氣
通風換氣能調節發酵舍溫度、濕度,凈化空氣,有助於維持正常發酵。發酵床表層溫度高於40攝氏度為發酵床養豬安全的必要條件。發酵床面下30厘米為主要工作區域,正常工作的發酵床溫度在40~50攝氏度(不同菌劑有差異)。當豬舍換氣不暢,濕度過高會導致墊料表層部分濕化,使發酵停滯或引起異常發酵,對豬的健康不利。當發酵溫度低於15攝氏度或高於70攝氏度,微生物將進入休眠狀態或大量死亡,發酵變緩慢甚至停止。飼養中途發酵溫度過高,會過度消耗有機質,影響發酵維持,當發酵床溫度超過55攝氏度時,應採用通風或翻堆方式降溫。跨度小於12米的發酵床豬舍,每隔6~9米安裝一個直徑500米的無動力屋頂通風器即可滿足冬季通風換氣的要求。
3.水分調節
墊料合適的水分含量通常為38%~45%,因季節或空氣濕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常規補水方式可以採用加濕噴霧補水,也可結合補菌時補水。
在養殖密度和空氣濕度相當的情況下,墊料的水分基本能夠保持在45%左右的平衡狀態。管理人員應定期查看墊料的水分狀況,如果出現水分過多的狀況,應檢查是否有滲漏的情況,並增加對墊料的翻動次數,保持氧氣供應;如果水分過少,應及時補充,保障水分供應。
4.疏糞管理
通常保育豬可2~3天進行1次疏糞管理,中大豬應每1~2天進行1次疏糞管理。夏季每天都要進行糞便的掩埋,把新鮮的糞便掩埋到20厘米以下,避免生蠅蛆。管理人員要定期對豬糞尿進行疏理,以保證糞尿的均勻分解和養殖場所的乾淨衛生。
5.補菌
定期補充益生菌液是維護髮酵床正常微生態平衡,保持其糞尿持續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補充益生菌最好做到每周1次,按1∶(50~100)倍稀釋噴洒,一邊翻豬床20厘米一邊噴洒。補菌可結合水分調節和疏糞管理進行。在第1次墊料混合時,管理人員可按照相應的比例加入相應量的發酵菌,並將其均勻地融合在墊料中。
6.墊料補充與更新
在豬出欄後,管理人員應對發酵床上的墊料進行處理,以使其能夠在以後的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管理人員可以將墊料從底部翻動一遍,並適當補充相應的墊料和發酵菌,再對整個墊料進行重新發酵。
墊料的使用時間通常為3年,較長的可5~7年不用清理。每批豬出欄時,菌床要缺少10厘米左右,把缺少的部分補齊即可。當發酵能力明顯下降,氨味、臭味漸濃,用手指輕輕揉搓墊料即變成粉末時需更換新墊料。墊料銅、鋅、錳等重金屬含量會隨使用期增長而增多,對發酵床微生物活動有不利影響。
墊料是否需要更新,可按以下方法進行判斷。
(1)高溫段上移。通常發酵床墊料的最高溫度段應該位於床體的中部偏下段,保育豬發酵床為向下20~30厘米處、育成豬發酵床為向下40~60厘米處,如果日常按操作規程養護,高溫段還是向發酵床表面位移,就說明需更新發酵床墊料了。可以在加大有機物含量小的墊料加以混合,比如鋸末。
(2)發酵床持水能力減弱。墊料從上往下水分含量逐步增加。當墊料達到使用壽命,供碳能力減弱,糞尿分解速度減慢,水分不能通過發酵產生的高熱揮發,會向下滲透,並且速度逐漸加快,該批豬出欄後應及時更新墊料。
(3)豬捨出現臭味,並逐漸加重。墊料在應用的過程中會逐漸地被消耗掉。這就需要管理人員針對實際情況對墊料進行及時的補充和更新,以保證發酵床的高效運用。管理人員可以將深層溫度較高的墊料移動到表層上來,也可以適時增加鋸末等有機物少的原料或者增加一些混合墊料。
四、發酵床注意事項
1.鋸末用量
面積20平方米、墊料厚度不低於50厘米的標準圈,鋸末總用量為6~10立方米。太薄導致不發酵,太厚則可能導致內部升溫太高太快。益生菌液可一次性均勻撒入全部墊料中,也可分3~4層局部性集中撒入。儘量用乾燥鋸末,新鮮鋸末最好晾曬乾後再撒入。
2.菌劑用量
20平方米豬圈(豬15頭左右)用E米益生菌24千克。豬圈面積不能小於10平方米,養豬密度不能過高,否則會因糞尿積累超負荷而停止發酵。
3.節奏控制
豬圈發酵節奏與溫度可人為控制,要特別快速升溫與發酵,可採取如下一種或幾種綜合措施:增加益生菌液用量、預先加紅糖水活化發酵菌劑、多添加新鮮米糠或尿素水等營養物、增加鋸末層厚度、增加翻倒次數並打孔通氣、適當調高鋸末混合物含水量(但切忌水分不能超過70%,否則會因腐敗菌發酵分解而產生臭味,與除臭目的背道而馳)等。調低溫度可採用相反措施。內部溫度一般不要超過50攝氏度,核心發酵層不超過60攝氏度,表面溫度25~30攝氏度以下。
4.替代墊料
儘量用鋸末,鋸末不易得到可部分用稻殼、秸稈等替代,表面二三十厘米仍用鋸末。應注意稻殼要破碎,秸稈應切短(0.5米以下)或粉碎,但不宜太細。
5.濕度面積
發酵床應控制好濕度,墊料一般干撒即可,如墊料太乾燥且易引起揚塵,影響豬的呼吸,則只在表層噴點水即可。拉尿後墊料的最大濕度也不能超過65%。注意雨水或地下水均不能滲入床內。標準豬圈面積應在20平方米以上,禁止10平方米以下做豬圈發酵床。
6.發酵狀態
正常運行後的發酵床下層物料顏色逐漸變深變黑,無臭味而有淡淡酒香味,溫度基本穩定,有時能見到白色菌絲。此時,如需用肥或作粗飼料,可部分清運出舍,不用也可長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