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意義

2019-10-11     鄉村三農小書屋

一、有機農業發展的背景

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常規農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使環境和食品 受 到 不 同 程 度 的 污 染,自 然 生 態 系 統 遭 到 破 壞,土 地 生 產 能 力 持 續下降。

為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各種形式的替代農業,如有機農業、生物動力學農業、生態農業、持久農業、再生農業及綜合農業等概念應運而生。它們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哲學原理與思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將農業生產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而不是化學基礎上。也可以說它們是替代農業的不同流派。有機農業就是在常規農業出現一系列危機的情況下,誕生的一種替代農業模式。

二、有機農業的起源

1909年,美國農業部土地管理局局長金 (F.H.King)途經日本來到中國,他考察了中國農業數千年興盛不衰的經驗,並於1911年寫成 《四千年的農民》一書。書中指出中國傳統農業長盛不衰的秘密在於中國農民勤勞、智慧、節儉,善於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並以人畜糞便和一切廢棄物、塘泥等還田培養地力。該書對英國植物病理學家霍華德 (Albert Howard)影響很大,他在金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總結和研究中國傳統農業的經驗,於20世紀30年代初倡導提出了有機農業,並由Eve Balfaur夫人和英國土壤學會首先實驗和推廣,並編著了 《農業聖典》一書,推崇中國和東方各國重視有機肥的經驗,此書成為當今指導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的經典作之 一。1940 年美國 的 J.I Rodale買 下 了 位 於 賓州 庫茲鎮 的 一 個 有25.5hm2土地的農場,從事有機園藝的研究,並於1942年出版了 《有機園藝和農作》 (現名 《有機園藝》),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實踐,創建了有機農業研究中心。1945年 T.I.Rodale出版的 《堆肥農業與園藝》一書,到1980年已再版24次。美國加州大學的聖克魯斯分校設有有機農業的學術中心,德國等國家也有有機農業研究所。20世紀90年代,有機農業的重點在南美和非洲,每兩年會召開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農業部曾於1979年組織10人小組對美國有機農業進行了廣泛調查,肯定了它的作用,並於1980年寫的一份 「有機農業的報告和建議」中定義有機農業為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家畜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它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依靠作物輪作、作物秸稈、家畜糞便、豆科作物、綠肥、外來有機廢物、含有礦物養分的岩石和病蟲害生物防治方法等,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供應植株養分,並防治病蟲雜草。到20世紀80年代末時,美國和西歐就已經有約1%的農民在從事有機農業實踐了。

三、有機農業的哲學思想

有機農業以拒絕使用人工合成的農用化學品和對環境有益而著稱,但20世紀20年代最初提出有機農業概念時還沒有大量出現農用化學品,也沒有嚴重的環境問題。那麼,有機農業的先驅者們,德國的Steiner、瑞士的Muller、英國的How-ard和Balfour、美國的 Rodale等究竟是從什麼角度提倡發展有機農業的?現在看來起初主要從生態健康的角度,而不僅是從環境的角度提倡用有機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強調在相對封閉的系統內循環使用養分來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活力,使作物能夠健康生長,生產健康的產品。這些先驅者們不是簡單地看待疾病和導致疾病的原因,而是努力 從 整 體 觀 念 探 索 健 康 的 根 源。Balfour作 為 人 類 營 養 學 先 驅Robert Mc Carrison的學生,發表了 對 健康 的 著 名論 述,即 土壤、植 物、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整體。Mc Carrison先生在系統地觀察許多人及其飲食習慣後,發現最健康的人的飲食多為來源新鮮、少加工、營養保持完整的食物,農業生產的食品則來自於自然循環完整的系統,沒有受到化學物質的干擾。

除健康之外,有機農業的另一思想是可持續發展。IFOAM 1977年召開的第一次科學大會的主題就是 「邁向可持續農業」。Balfour在其報告中指出可持續農業的本質就是永久性,意味著要採用保持土壤永久肥力的技術,儘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不污染環境,促進土壤和整個食物鏈中的生命活力。E.F.Schumacher在他的「小的就是美麗」一書中提出了人們應通過發展一種帶有新型生產方法和消費模式的可持續性生活方式來代替建立在增長與消費基礎上的經濟。這種生活方式必須建立在有限制的消費的基礎上,「因為我們生存的世界是有限的」。有機農業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之一。

7

四、有機農業的目標和原則

有機農業的目標是穩定、持續地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要實現此目標,就必須保證生產所依賴的土壤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要維持土壤質量的持續優良。土壤質量包含土壤健康質量、土壤肥力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三個方面。土壤健康質量主要強調土壤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平衡狀態;土壤肥力質量則強調土壤作為植物的養料庫,給作物提供養料的能力;而土壤環境質量強調的是土壤作為生物的環境要素,必須要符合一定的質量標準,不能因為土壤質量的原因導致所生產的產品質量下降或對其他環境要素帶來不良影響。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有機農業生產和加工儲運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的自然和諧與可持續性原則 土壤、植物和動物之間的自然循環和諧運行;關注 (生產和加工)系統內部和外部其社會和生態影響的延伸;提倡因地制宜的方法 (栽培、生物和機械)維持和增加土壤的長期肥力和生物活性,反對依靠外來物質投入;通過可持續生產體系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保持和提高農場及其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通過加強農場內基因資源管理,維持和保護基因多樣性;促進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及水生生物。

(2)清潔與節約的原則 在生產和加工體系中儘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儘量避免產生污染和廢棄物;鼓勵培育本地生產和銷售;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間的平衡;提供足夠的生活條件,讓動物能展示其基本的自然習性;使用可生物降解、能循環使用的和再生的包裝材料。

(3)社會公正的原則 使從事有機生產和加工的每一個人都能有一個安全的、有保障的、健康的工作環境;建立一個完整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鏈,對生態負責;承認傳統農業體系和地方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對其加以保護並從中學習有益之處。

五、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

從有機農業的目標和原則我們不難看出,所提倡的質量全過程控制和可持續發展觀對人類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農產品質和量的保證都具有非常深遠的重要意義。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1.有機農業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恢復、保持和改善

現代農業主要依靠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使生態系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傷害有益生物特別是鳥類及天敵昆蟲,進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使生物多樣性減少。大量化學肥料的投入是使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增加的原因。同時由於農家肥用量的減少,使土壤有機質耗竭,土壤板結,團粒結構喪失,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下降。有機農業強調農業廢棄物如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減少了外部物質的投入,既利用了農村的廢棄物,也減輕了農村廢棄物不合理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化肥和合成農藥的生產通常均需要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和生產量,從而降低人類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時也減輕化肥農藥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污染。

在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加快這些地區的生態治理和恢復,特別是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踐表明,在常規農業生產地區開展有機農業轉換,可以使農業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天敵數量和生物多樣性也能迅速增加,農業生產環境能夠有效地恢復和改善,土地、水資源、植被和動物界所受到的破壞與損害的程度將減輕。

2.有機農業有利於食品安全和改善飲食健康

現代常規農業的特點是集約化程度很高,作物生長快、產量高,但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高農藥殘留、高硝酸鹽含量是對人類健康的最直接威脅。而有機食品質優味好,營養豐富,無污染。尤其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曝光,使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管理者和民眾的高度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高質量的安全食品是一種必然趨勢。

3.有機農業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業出口貿易受到各種綠色壁壘的嚴重衝擊,但生產與出口的有機食品,經過專門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檢查認證,可以有效地克服國外各種非關稅壁壘,更容易參與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市場競爭。而且產品價格一般比同類的常規產品高20%~300%,因此有機農業對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更加有利。

此外,有機農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了社會和農民的經濟負擔,避免或減少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有機農業是一種勞動、管理和技術集約的農業,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多,農民可以利用較多的時間從事有機農業生產,解決農民就業難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GqUuW0BMH2_cNUgc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