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香味濃郁,楊樹菇無公害床架袋栽法

2019-09-29     鄉村三農小書屋

楊樹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香味濃郁,蓋肥柄脆。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纖維素,咀嚼感好。所含人體必需胺基酸超過香菇等菇類,深受歐美和東南亞等地消費者歡迎(圖1)。

圖1 楊樹菇

楊樹菇的藥用功能很高,具有利尿、滲濕、健脾、止瀉等功能。在閩西民間常用於治療胃冷、腎炎水腫、腰痛等症。現代研究認為,其子實體的熱水提取物具有抗癌活性,對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復水癌的抑制率分別為90%和80%,是一種食藥兼優的菇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極具開發價值。

1.栽培季節

楊樹菇菌絲生長溫度範圍較廣,5~30℃均能生長,子實體分化溫度範圍為10~28℃。根據楊樹菇的分化特性,我國大部分地區可進行春、秋兩季栽培。長江中下游地區春栽可在2~3月接種,5~6月出菇;秋栽在7~8月接種,9~10月出菇。華南地區春栽可在3~4月接種,5~6月出菇;秋栽在8~9月接種,10~11月出菇。具體時間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而定。

2.培養料配方

楊樹菇可用闊葉樹木屑、甘蔗渣、棉籽殼、玉米芯等作為栽培原料,以棉籽殼效果為好;松木屑在經石灰水處理後,亦可用於生產。採用純闊葉樹木屑作栽培原料,必須輔以添加物,否則難以形成子實體。添加物可用麥麩、米糠、玉米粉、黃豆粉、花生餅粉、油粕、混合飼料等,各種添加物均促進楊樹菇生長和提高產量。最好的添加物是油粕,其次為麥麩和混合料,添加量為10%~30%,以20%為好。其常用生產配方如下。

雜木屑78%,油粕10%,麥麩10%(如不用油粕,則麥麩增至20%),蔗糖1%,石膏粉1%。

木屑40%,棉籽殼38%,麥麩15%,玉米粉3%、菜餅粉2%、蔗糖1%、石膏粉1%。

木屑40%,棉殼40%,玉米粉(或豆餅粉)5%,麥麩(或米糠)14%,石膏粉1%。

棉籽殼80%,玉米粉(或豆餅粉)5%,麥麩(或米糠)14%,石膏粉1%。

甘蔗渣34%,廢棉短絨(或雜木屑)34%,米糠27%,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1.6%,石灰0.5%,糖0.5%,微量元素(鎂、鉀等)0.4%。

甘蔗渣68%,細米糠27%,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1.5%,石灰1%,糖0.2%,微量元素(鎂、鉀等)0.3%。

3.配製方法

上述配方任選一種,加水適量拌勻,使含水量均在65%左右,pH6左右。

4.裝袋滅菌

當天拌料,當天裝袋,採用規格為17厘米×33厘米(或14厘米×38厘米)、厚5絲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做栽培容器,裝入培養料,裝料鬆緊要適度,上部稍緊些,過松容易失水,影響正常出菇。每袋裝乾料300~320克,濕料重480~520克。料面要平整,中間用錐形棒打一約占栽培袋深度2/3的接種孔穴,以固定菌種,有利於發菌。裝料後,清潔袋口,套上頸圈,並塞好棉塞或將袋口折下,用別針封住進行滅菌。

高壓滅菌在121℃下維持1.5~2小時;常壓滅菌在100℃下維持10~12小時,以達到徹底滅菌效果。

5.接種要求

將滅菌後的料袋趁熱移到接種室,用金星消毒液或甲醛熏蒸消毒。待料溫降到30℃以下後方可接種,每瓶菌種(750毫升)可接種35~40袋。按無菌操作進行,菌種可一部分放於孔穴內,一部分在料面,以利菌絲儘快占領栽培袋,減少雜菌污染機會。接種過程中如發現袋口棉塞已濕,要換上消毒過的干棉塞,以防雜感。

6.發菌管理

接種後,將菌袋移入菇房培養發菌,菌袋可堆放3~5層,每平方米可放80袋左右,室溫控制在25℃左右,若溫度超過30℃,應及時翻堆或疏散,以利溫度下降。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當料中可見黃色至黃褐色的分泌物,繼而出現深色斑塊,菌絲達到生理成熟,轉入生殖生長。此時應敞開袋口,增加菇房相對濕度至85%~90%,並打開門窗加大通氣量和光照度,以刺激原基分化。

一般在開袋後的10~15天即可出現菇蕾,此時要脫去塑料袋,使菌塊完全暴露於外,在菌塊四周均可形成新的原基可增加出菇面積,提高出菇率。若菌塊上原基分布不夠均勻,局部過密時,要進行疏蕾,以利幼菇在生長時能獲得足夠的營養,長成朵形較大的優質菇。

7.出菇後的管理

在子實體生長過程中,必須保證菇房有足夠的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不能低於90%。若過於乾燥,子實體難以正常生長;但相對濕度超過95%,則子實體極易開傘。此外,在菇房加濕過程中,要防止水滴濺落在子實體上,否則會影響菇的品質甚至導致腐爛。

子實體生長過程中還需要加強通風和增加散射光。通風時注意室內空氣流動不能過分劇烈,使床面小區保持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以達到抑制菌蓋太大,加速菌柄伸長的目的。一定散射光可促進子實體粗壯,加深色澤,提高品質。

8.脫袋出菇

可採用室內養菌,脫袋陽畦覆土出菇,具體方法如下。

(1)整理畦床 選排水良好的栽培地整成1.2米寬的畦床,畦面噴洒殺蟲劑和多菌靈,再灑一層石灰粉,對畦床周圍也要同樣處理。

(2)脫袋覆土 將培養好的菌袋脫去後,臥排到畦床上,取覆土(沙壤土、菜園土、稻田土)蓋上2~3厘米厚,上面再蓋上薄膜,以利保濕。覆土可減少熱量和水分蒸發,防止料面乾燥;覆土有養菌作用,在覆土保護下,表面菌絲老化慢,可延長采菇期。

(3)拱棚出菇 當畦床邊菌絲粗壯、濃白,並出現原基時,將薄膜用竹片支起約10厘米高,使之順利分化。陽畦以拱棚遮蓋保濕,空間濕度應保持在90%~95%,出菇期可向陽畦兩邊溝內灌水保濕。

若採用不脫袋栽培法,要及時解開袋口,並將袋口拉直,上覆地膜,以保濕潤。開袋後,應增加空氣相對濕度至90%~95%,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儘量避免直接噴在料面,可在地面潑水保濕,適當增加一些散射光,並加強通風換氣,一般開袋10~15天後現蕾。

9.病蟲害防治

楊樹菇因出菇季節氣溫較高,極易發生蟲害,如菌蛆等,可用1%菊樂合脂或其他菊酯類如敵殺死、速成滅丁等進行防治。但要注意避開出菇期,以免污染菇體。

10.採收及采後管理

(1)採收 當子實體菌蓋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時即可採收。楊樹菇的菌蓋易脫落,當菌蓋展開,菌膜即將破裂時,及時將全叢一起採收。

(2)采後管理 採收後及時清理料面,挖去殘留菇根和枯萎菇,將袋口折封2~3天,以促進菌絲恢復。3天後再按常規管理,繼續出菇,一般可採收3潮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9g20BMH2_cNUgpO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