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藥材質量,發展中藥材生產

2019-10-18     鄉村三農小書屋

為了加速實現中藥現代化和全面走向世界,其物質基礎便是要有高質量的中藥材原料。因此,必須切實抓好以下兩項工作。

1.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

藥材是一種特殊商品,長期以來都是受「缺時是寶,多時是草」和「多了砍,少了趕」的自發調控,造成市場混亂,價格大起大落,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正常產量,影響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只有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才能實現中藥材生產科學化、規範化和產業化,既是保證中藥材質量的有效途徑,又可解決藥材生產大起大落、供求矛盾突出的問題,以保持中藥材生產健康、穩定發展。在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選擇最適生態環境條件的藥材產區,建立生產基地。中藥材是一種特殊的農產品,不同中藥材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我國歷代醫家十分重視藥材產地,講究道地性,在大量總結藥性變遷與地域環境關係的基礎上,形成了道地藥材之說。千百年來,道地藥材一直是人們用以辨別藥材真偽、控制質量的傳統的、獨特的綜合性標準。據統計,全國道地藥材約200種,占常用品種的2/5左右,但其產量和產值卻占經營藥材的80%以上。說明藥材質量受生態環境的影響大。在當今「回歸自然」的國際傳統醫藥熱中,道地藥材更是倍受青睞。因此,在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時,必須根據不同藥材的不同道地產區,建立相應的藥材生產基地,以保證為人們提供傳統公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優正品藥材產品。

(2)生產基地種植的中藥材品種,必須是正品藥材。系「藥典」所規定的品種及其特定的藥用部位,其品質應當高於藥典標準,且獨具特色,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改進和提高栽培技術

中藥材生產屬農業生產範疇,但由於一種中藥材的生產面積、產量有限,大多是分散、零星的種植方式,而且常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或盲目引種,或大趕大砍,往往忽視了農業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其生產水平遠遠低於糧食等其他農作物的水平,大多數藥材生產還處於粗放原始的生產階段,極大地阻礙了中藥材生產的發展。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藥材是用於治病救人的重要物質,隨著人們對中醫藥的信任,為多數慢性病人長期服用,近年來又廣泛用於營養進補,預防衰老以及開發藥膳、飲料等,保證中藥材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進行人工栽培時,一切栽培措施,都要注意不能影響藥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而且保證無污染。國際上正在積極探索《藥材生產管理規範》,把「綠色藥材」的生產看成是可持續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我們在中藥材的栽培技術上,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儘量不用或少用化肥,以保證生藥質量。藥用植物的肥料,應以有機肥料為主,若施用化肥也必須與有機肥配合施用,不宜單用化肥。一些有機肥如廄肥、堆肥、餅肥等,必須充分腐熟之後施用。

(2)必須嚴格保證藥材原料無污染。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必須保證在十分安全的範圍內。對藥用植物的病蟲害,提倡生物防治,儘量保護和利用天敵;提倡使用植物性農藥。在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時,應使用低毒、易降解農藥,推廣有效低濃度用藥,提倡交替使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以防止或延緩病菌和害蟲的抗藥性;在增效、安全、省工本的前提下,合理混用農藥,以增強藥效或對多種病蟲起到兼治作用。

(3)確定每種中藥材的最佳採收期。藥用植物的採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技術性,時間性主要指採收期和採收年限;技術性主要指採收方法和藥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它們對藥材的形態、組織構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澤、療效以及產量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必須根據傳統經驗和通過對中藥材最佳採收期的動態研究,確定每種中藥材的最佳採收期,要在各種藥用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入藥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藥用要求時進行採收。這也是保證藥材品質、產量的主要措施。

21世紀已經到來,國外藥學界對中藥抱有很大興趣,我們更應抓住機遇,努力發揚中藥的傳統優勢和特色,發展中藥產業,使之更廣泛、更有效地服務於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7cM420BMH2_cNUgLf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