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導航地圖標杆研究:150頁PPT讀懂四維圖新.pdf

2019-05-24     未來智庫

(溫馨提示:文末有下載方式)

報告摘要:

四維圖新:業務布局

四維圖新是國內領先的地圖廠商,其業務和產品主要包括:

  • 1)電子導航地圖產品,收入占比36%;
  • 2)車聯網業務(包括商用車車聯網和乘用車車聯網):收入占比25%;
  • 3)晶片業務: 收入占比27%;
  • 4)高級輔助駕駛及自動駕駛:收入占比2.5%;
  • 5)企業及行業應用:收入占比 8.2%。

從收入占比趨勢來看,新業務:晶片、高級輔助駕駛業務收入占比逐步提升。

  • 我們可以將四維的業務分為電子導航地圖相關的傳統業務、晶片業務和自動駕駛業務。在傳統 電子導航業務是四維最基礎的業務,是公司其他業務的基礎。
  • 傳統電子導航地圖業務主要包括:(1)導航電子地圖業務。包括:主要包括地圖數據、數據編 譯以及導航軟體;(2)車聯網業務。包括:乘用車車聯網、商用車車聯網、以及動態交通信息 產品及服務。

  • 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其業務種類逐步增加。傳統導航業務收入占比逐步減少。特別是隨著傑 發的加入,晶片成為公司非常重要的業務。
  • 隨著傑發的加入,四維在智能駕駛中,業務的延展性更強。在收購傑發之前,公司的業務拓展 的方向,是以導航電子地圖來展開。收購傑發後,公司一改傳統業務領域中單純的圖商角色, 轉變為智能駕駛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

下遊客戶包括哪些?合資or本土?

  • 下遊客戶:四維傳統電子導航的下遊客戶以傳統車廠為主,基本覆蓋全球主要的合資車廠。 包括德系巨頭奧迪、奔馳、大眾;日系的豐田、馬自達;美系的通用、雪佛蘭、別克等。
  • 客戶特點:由於導航地圖一開始集中在中高檔車,因此四維傳統優勢客戶主要集中的全球合 資車廠的中高端品牌。客戶相對優質,且穩定。這些客戶也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核心主力。

資質搭建天然壁壘

  • 由於地圖數據屬於敏感信息,屬於外資禁入行業。另一方面,國家對相關資質嚴格限制,目 前具有測繪甲級資質的單位全國有上百家,但具備導航電子地圖甲級資質的單位僅有17家。
  • 而在這17家具備地圖資質的廠商中,對電子導航地圖、以及高精度地圖進行持續、大量研發 投入的企業並不多。目前傳統電子導航地圖前幾大廠商分別是:四維、高德、易圖通等。

被忽視的地圖編譯能力

  • 對於圖商而言,其核心的業務環節不只是在於地圖數據採集、數據處理、地圖呈現等環節, 地圖編譯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別是,ADAS地圖和高精度地圖的逐步應用,如果實現地 圖數據在短時間之內的更新(終極目標是實時更新),這就需要圖商需要具備強大的地圖編 譯能力。比如,高精度地圖需要地圖數據的實時更新和實時分發。
  • 四維已擁有FASTMAP雲平台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容完 成從繪製、上傳、審核、更新、分發等環節。
  • 公司2011年全資收購全球領先地 圖編譯服務商MapSpace,成為 全球最早提供NDS地圖從生產到 編譯環節的綜合提供商。

專業採集車隊+眾包

  • 四維圖新研發投入不斷加大,高精度地圖技術進階式發展。目前,四維圖新已經建立了自動 駕駛實驗室和深度學習實驗室致力於自動駕駛領域的探索,正式運營FastMap,為基礎地圖 數據每日更新提供服務。同時還開展了高精度智能地圖和傳感器融合地圖服務等前沿領域的 研發工作。未來將採用「眾包」+採集車相結合的方式滿足測繪精度需求。

四維圖新:高精度地圖

  • 高精度地圖的測繪要複雜得多。目前市場上高精度地圖的製作主要包括採集車測繪、「眾包 測繪」兩種模式。傳統技術圖商在硬體、數據及技術積累上有絕對的優勢,主要採用採集車 繪製,精度較高。各大車廠擁有海量的普通汽車,主要採用「眾包測繪」的方法。四維圖新 目前和Google一樣以採集車測繪為主,未來將採用「眾包」和採集車相結合的模式。

四維圖新:高研發投入

  • 高費用率。四維對研發投入比較大,近兩年年公司公司研發人員保持在2500人左右,研發人 員占比56%左右。2018年研發投入資本化比例為6.4%。
  • 研發投入:公司的研發投入項目主要包括: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傳感器算法、ADAS 晶片、智能駕駛晶片等領域。

四維圖新:戰略布局

不同發展階段,業績貢獻主題不同。

  • 2017年之前:傳統電子導航軟體
  • 2017年至2018年:傳統電子導航軟體+晶片
  • 2018-2020:導航軟體+晶片+車聯網
  • 2020年之後:高精度地圖+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報告內容:

……

更多內容請參見原報告。

溫馨提示:如需原文檔,可在PC端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搜索下載本報告。

(報告來源:中泰證券;分析師:謝春生、楊亞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75QwGwBJleJMoPMGY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