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江鎮:多頻共振舞動鄉村振興的翅膀

2020-04-15     保山日報網

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市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我市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到2020年末,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到2035年末,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末,與全省全國同步實現全面振興的鄉村振興三步走部署……

在隆陽區潞江鎮,一幅圍繞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老百姓在看到脫貧攻堅給他們生活帶來新變化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便捷;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社會治理衍生出的鄉風文明。通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齊頭並進,三農發展的活力、動力、協同性、關聯性、整體性正在得到有機銜接。

對於潞江鎮登高村的群眾來說,近期他們有三件事值得議論:一件是入村道路兩旁都按照高低搭配的方式栽上了三角梅和太陽花,不僅起到了綠化美化的效果,也提升了人居環境;第二件是2019年底安裝的125盞太陽能路燈每到晚上就亮如白晝,群眾不用再煩心出門摸黑了;第三件就是今年2月份鎮農科站在登高三組召開了水稻育苗現場會,以建立示範樣板的方式推廣水旱輪作,以解決土壤肥力失衡的問題。

為了隨時掌握秧苗的長勢,鎮農科站的劉爭毅作為駐登高村第一書記,每天他都會到大棚里實地查看。3月23日,在潞江鎮登高村委會,剛剛從育苗現場趕回來的劉爭毅用大拇指和食指給記者形容起秧苗的長勢。「已經長得這麼高了。」他開心地說。

登高村有人口4072人,12個村民小組人均收入為8808元,其中有高穩產農田2500畝,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畝均收入可達8000元。登高村黨總支書記楊曉華說,登高村多年來一直按照一年三季種黃瓜、無筋豆、玉米的方式進行生產,但以水旱輪作的模式種水稻,在登高村還是自1997年以來的首次。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由於土壤肥力失衡、土壤病害嚴重,直接導致了群眾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產量質量下降,這讓登高村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新考驗。

今年2月,在潞江鎮政府的牽頭下,登高村組織43戶群眾在登高三組召開育苗現場會,會上,鎮農科站請來市區兩級的農業專家開始了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推廣水旱輪作。秧苗育下後,將會有100多畝土地迎來全新的種植模式。劉爭毅說,水旱輪作的種植模式在配合生物製劑使用的同時,將按照深、翻、曬、垡的農業綜合措施來進行,從根本上改善土地現有的狀況,從而達到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殘量、對今後可持續發展和「三品一標」的申請創造有利條件。

讓種了10多年蔬菜且為此鼓起腰包的村民改種水稻,收益自然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但為了自家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此舉得到了村民的紛紛響應。趙銀在聽說村裡今年要進行水旱輪作後,他第一個就向劉爭毅打聽,在了解情況後他坦言,自己明顯感覺到家裡5畝土地生病了,但為了迎合市場,他只能不斷地增加肥料和變換種植的品種,雖然收入保證了,但作為農民的他開始擔心要是以后土地上再也種不出莊稼了怎麼辦?在育苗現場會當天,聽到農業專家的詳細介紹後,趙銀的擔心開始變成期待,他想著自己田裡不僅可以收穫金燦燦的稻穀,土地也能依靠科學發展的方式改變現有狀況,這讓作為農民的他感到很踏實。

劉爭毅告訴記者,如果登高示範樣板效果良好,他們將會向道街、石頭寨、澡堂、三達地4個行政村進行推廣,涉及6300畝早冬蔬菜種植土地中的2000畝,下一步,還會結合土壤綜合治理、嫁接苗推廣等措施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2015年,芒旦村基於許多群眾家咖啡樹齡大,自然死亡增多的情況,把5000畝山地流轉給雲南春風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進行芒果種植,公司在發展芒果種植中又將除草、打藥等環節分包給農戶進行管理,按照每戶最多能管理40畝來計算,每年能給群眾帶來收益6萬元。土地流轉不僅實現了農業規模化發展的突破,也吸引了很多群眾到合作社和公司就近務工,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9年,雲南春風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經過市場考察後,從印尼和泰國引進了魔芋開始在芒果樹下進行套種,在最大程度盤活土地資源的同時,公司用工量也從以前的200人增加到800人,在省外收購公司技術員駐基地教授栽種過程中,務工群眾不僅能拿到務工的報酬,也免費學到了一門種植技術,為今後農業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公司法人黃玉仙告訴記者,在33年的土地流轉合同中,公司將會按照規模種植,主動對接市場的方式讓土地實現效益最大化,不僅告別了過去農戶各自為戰,愁銷路擔風險的情況,也能為當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盡綿薄之力。

記者看到,在望不到邊的芒果基地里,有些芒果樹下已經種上了魔芋,在4月份前,將有1500畝芒果地完成魔芋套種,這些魔芋在經過兩年的成長期後就可以面向市場了,下一步,公司將建設魔芋加工車間,為更多群眾創造就業機會。

除了土地流轉,芒旦村還抓住脫貧攻堅給群眾思想和生活帶來變化的契機,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找准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點來施展對策,讓群眾成為真正的受益者。據芒旦村黨支部書記高祖達介紹,該村依照「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的頂層設計思想,動員153戶群眾加入養牛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存欄509頭,僅2019年就實現分紅40多萬元,目前,村裡唯一一戶建檔立卡戶也實現了脫貧。此外,為了讓脫貧與鄉村振興得到有機銜接,芒旦村還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兩個小型污水處理池,按照門前三包的責任來開展人居環境治理;通過召開群眾會,制定村規民約,大力宣傳移風易俗等,真正達到群眾富、村莊美,治理好的目標。

3月23日,被大家稱為「咖啡書記」的王加維從修路現場趕到新寨村精心打造的咖啡體驗館裡,看著品嘗著小粒咖啡的遊客,王加維說:「鄉村發展事無巨細,不為群眾謀發展,鄉村振興也就無從談起。」誠然,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從2017年開始打造第一個咖啡體驗館,到2019年二號莊園的上馬,再到2020年三號莊園的規劃,新寨村群眾深刻體會到了村莊美、產業興,群眾富、文化濃帶來的改變,現如今的新寨村,正依靠中國咖啡第一村的產業優勢,期望著鄉村振興能帶來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

在圍繞產業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新寨村基礎設施的改變也讓鄉村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從2012年開始,新寨村每年都會爭取項目和資金對村組道路進行硬化,如今,在完成全面硬化的基礎上,王加維又對村內共計3.4千米的26條岔道進行鵝卵石鋪設,為今後發展旅遊打好基礎。

隨著鄉村面貌和人居環境的改變,社會治理也逐漸在新寨村鋪開。2012年以前,新寨村在全鎮所有行政村中倒數第一,社會治安很差,2012年王加維上任時,就想辦法把村裡愛鬧事、遊手好閒的人介紹到外面去打工,讓社會治理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得到了大家的普遍稱讚。為了給新寨未來發展注入新活力,王加維還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在他的牽頭下,新寨村黨總支通過組織村裡在外工作及做生意的人到學校開座談會,發動大家捐款捐物支持教育,由此成立起了「新寨教育基金」,每年對考上大學、重點高中學生的困難家庭給予相應的補助。2012年成立至今,已累計發放教育基金4.3萬元,助23名學子圓了大學夢。

王加維介紹,村裡還修建了136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場所1個、900平方米的小寨組文化大院1個、300平方米的小橋頭組村民小組活動場所1個、85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1個,這些活動場所的修建,大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有力的硬體支撐,自建成以來,先後成功協辦了2016年隆陽區熱片區農民狂歡月暨木棉花節、2015年至2018年保山咖啡文化節等節慶活動,有效提升了新寨村的知名度。

王加維說:「通過多年不斷地求變和發展,鄉村振興已不再是一句空話,目前的新寨村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路上大步前進。」 (文:字相禹;圖:范南丹)

責編:劉自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ydf3EBiuFnsJQVHVv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