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平達:一個緬籍媳婦的脫貧故事

2020-04-21     保山日報網

在龍陵縣平達鄉安慶村的下陸根村民小組,有這麼一戶「大戶」人家,全家共有8口人,有18歲(包含18歲)以下的小孩5人,65歲以上老人2人,還有一個43歲的緬甸籍中年婦女,因為這戶家庭人多且還有一位「獨特」的緬甸媳婦,讓她們家在安慶村下陸根組可謂「小有名氣」,下面就隨筆者帶你一起走進這戶「小有名氣」的「大戶」人家。

這戶8口之家,戶主名叫蔣家進,現年75歲,其配偶張宗美,現年67歲,膝下是5個十多歲年齡大小不一的孫兒男女,還有一個緬甸兒媳,今天筆者準備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位叫李會果的緬甸兒媳。李會果,女,漢族,現年43歲,為緬甸果敢縣莫泰區棉花嶺村人,早年生活於緬甸果敢莫泰地區,後因為丈夫不幸去世而家庭變故,2010年經旁人介紹嫁到平達鄉安慶村下陸根蔣家進戶,與蔣家進的兒子蔣炳孝結為夫妻,當初從緬甸婚嫁過來時帶回了一至五歲不等的3個女兒(緬籍),嫁到下陸根後又與蔣炳孝育有1子,再加上蔣炳孝與前妻婚生的當時年滿7歲的女兒,全家共有5個需要照管的小孩。

十年前,自李會果從緬甸嫁給蔣炳孝以來,為了能讓家裡的5個孩子吃飽穿暖,她就每天開始了拖兒帶女的與丈夫和公婆起早貪黑的勞作,白天忙于田間地頭的農活,晚上回到家裡又是燒火做飯,還要照管5個孩子和打理家務,一天到晚的從田間地頭忙到廳堂灶頭。就這樣,時間在年復一年的逝去,雖然每天都在辛辛苦苦的勞作,但是因為人多嘴多開銷多,全家的生活還是沒有較大起色,日子仍然還是清貧如初。李會果由於從小就吃過太多苦、受過好多累,一心要強的她始終在咬牙堅持和默默承受生活的不易和艱辛,而一向少言寡語的丈夫蔣炳孝,漸漸地喜好上了每天茶餘飯後、身乏體困之時的幾口小酒,或許他是因為家庭的擔子過於沉重和對生活的困惑迷茫,也或許他是為了苦日子的無時無休而借酒消愁,不知不覺中時光在慢慢流淌,雖然日子清貧無奇和不易,但是生活還是安然無恙。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日子在一年年的艱難苦楚中逝去,5個小孩子也在漸漸地長大,眼看著全家終於就要熬出這段苦日子,好日子就要「撥開雲霧見青天」之時,李會果家卻被一團「烏雲」給團團罩住。因為丈夫蔣炳孝每天總要小酌幾口小酒的不良飲酒習慣,由於酒精日積月累對他健康身體的侵蝕,從2016年起蔣炳孝的身體開始慢慢地就表現出了酒精肝的跡象,再加上自律不夠到2017年又出現了肝硬化的典型臨床症狀,並不斷發展於2018年出現惡化演變為肝癌,雖然全家也進行了積極救治,但最終丈夫蔣炳孝還是醫治無效於2018年7月份去世。

與筆者談起過往的不易,李會果瞬間黯然傷神,仿佛又回到了傷心的過去。蔣炳孝的患病對李會果來說無異於是一個晴天霹靂,十多年前自己就是因為遭遇丈夫亡故,才會從緬甸莫泰遠嫁漂泊到此,想想自己過往生活日常點滴的艱辛,如今又要再次經歷丈夫罹患重病去世的不幸,這種遭遇是無言以表的。丈夫患病以來,李會果在家裡除了要對丈夫進行照料,還要為他尋醫問藥和支付高額的開銷,也還需供養5個未成年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贍養年邁的公婆,以及打理田間地頭裡的農活,這對於一個遠嫁異國又舉目無親的女人來說,簡直就像是天要塌下來一般,瞬間天空灰濛濛一片,她自己心中的苦楚無助無處訴說,生活的艱辛重擔也無處安放,原本就困苦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生活雖再不易,但日子還得繼續。自從丈夫蔣炳孝去世後,李會果一個弱女子還是以常人難於想像的毅力,堅守著贍養年邁公婆的責任,履行起撫養孩子的義務,並義無反顧的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用一個異國女人的臂膀扛起了一個日常男人都難於撐起的8口之家,她既是這個家的緬甸兒媳,也是撐起這個家的「兒子」,更是這個家的精神支柱。在丈夫蔣炳孝去世以後,她既孝順自己的公公婆婆,也始終沒有讓自家的田地閒置荒廢,每年她都會按時間節令在田地上種上14畝左右的玉米和栽上5畝香料煙,還圈養了10多頭的肥豬和肉牛。因為下陸根當地氣候好,每年她家都能收上5噸左右的玉米,採摘出15擔香料煙,除了預留下催肥肥豬肉牛的玉米外,每年還能賣上兩噸玉米收入在5000元左右,交售香料煙的收入大概也有20000多元,再加上出售的6、7頭肥豬20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到頭下來她家的收入也能掙到45000多元。用下陸根小組長蔣永才的話說,就是因為李會果這個緬籍媳婦的所作所為,徹底顛覆了我們大家一直以來對緬甸媳婦普遍存在的「日子好過就留,日子難過就走」的好逸惡勞和不管不顧形象的片面認識,像李會果這樣的緬甸媳婦呀,其實我們本地的好多「大男人」都還趕不及她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閒談時,從李會果的話語中不難聽出,雖然家裡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但是有一點倒是讓她感到很欣慰,就是自己的5個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別是自己從緬甸帶過來的3個女兒(緬籍)來到中國都能讀上書上到學,都能享受到和中國孩子一樣的教學課程、營養餐補助和其他的同等待遇。按照李會果自己的表述,雖然自己從小命苦,也沒受過多少教育,大字不識幾個,但其實自己還是一個很要強的女人,每當只要回想起自己走過的磕磕絆絆,她自己也曾經有過怨天尤人的抱怨,但是回想起自己吃了那麼多的苦、遭了那麼多的罪,不就是想過上好日子,既然自己的人生歷程如此的艱辛和不幸,那就更不能讓這種艱辛不幸在自己每一個孩子的身上發生,每當只要想想自己膝下的5個未成年的孩子,李會果都是默默地在咬牙堅持承受。不論生活再苦再累,李會果始終堅持不讓5個孩子輟學,孩子們都順利的接受著教育,現在年齡稍長的兩個女兒已經能夠開始幫家裡分擔,年滿18周歲的大女兒蔣曉艷已到浙江省務工,已年滿17周歲的二女兒蔣曉雷(緬籍)也開始務工補貼家用,15歲的三女兒蔣曉雨(緬籍)現就讀於平達中學,12歲的四女兒蔣曉雪(緬籍)和8歲的兒子蔣富緬目前也都就讀於平達鄉安慶小學。在當地人的眼裡,李會果對每一個孩子都一視同仁,借用大家的話來說,在「外人」看來,你根本區分不出是不是親生的,因為她都是一樣的疼愛對待每一個小孩。在李會果的教育下,家裡的5個孩子都是既有禮貌又懂事聽話。安慶村下陸根組的婦女代表蔣押娣這樣說道:「像李會果這樣的家庭本身生活就不容易,但是在各種困難面前她還能義無反顧的送孩子上學,對孩子也是不分里外,一個緬甸媳婦能這樣做很是讓人感動,同樣作為女人我也是打心底里佩服她呀。」

脫貧攻堅春風化雨,惠民政策沁人心脾。在談到自己家享受到的惠民利民富民的好政策時,李會果也能款款而談。2013年開始將李會果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直以來給她家發放著3個A類低保政策,2018年對她家兩間居住的住房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並給與補助資金19000元,2018年對她家32.3米長的入戶路全部進行了硬化,共硬化面積96.6平方米,補助資金1938元,2017年、2018年又先後為她家申請了2000元、6000元的臨時生活救助金。在交談中,李會果笑著告訴筆者:「自從嫁到中國以後,雖然現在自己的日子是苦點累點,但是中國這邊的所有人對全家都很關照,也沒有看不起我們,現在政策又好,等自己再苦上幾年,等孩子們都長大了,自己的日子也就過通了。」在座談走訪的過程中,一起陪同走訪的平達鄉安慶村黨總支書記、主任蔣炳來告訴筆者:「在黨和國家政策和資金幫扶下,李會果家也是自力更生,堅持不等不靠不要,已於2019年實現順利脫貧,在下一步工作中,安慶村將嚴格按照上級政策要求,並結合本村的村情實際,全力做到各項後續穩固脫貧幫扶措施和各級幫扶惠民政策全部落實到位,全面確保像李會果這樣的緬甸媳婦的已脫貧戶真正實現脫真貧、真脫貧,也真正讓黨的春風進萬家,讓潤民惠民政策顯真情。」

(魯大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YHFnXEBfGB4SiUwXP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