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為我嘆息,他們憐憫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2019-08-03     微笑全球

「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若有人為我嘆息,他們憐憫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華茲華斯/朱光潛譯

1.

大學時,有位很好的朋友得了抑鬱症。

在平日裡,她看起來同常人一般無二,甚至一度使我誤以為她的病已經好了。

但是,直到某天我們兩人共處時,她突然抽泣著說:「我感覺身上所有的感官都是因為痛苦而存在著。快樂轉瞬即逝,而痛苦卻反反覆復。」

一時間,我變得不知所措,而平日裡所學的許多心理學知識在此刻的悲拗中竟如此的渺小和無力。

那一刻,如若我同她說些生命中積極的東西,在她聽來卻可能只是無關痛癢的雞湯。

而陪她一同哀嘆生命的風塵,又怕多添苦楚。

至於聊一些瑣碎和無意義的話題,比如今晚去吃什麼,則更不合適。

我能做的,只是靜靜地陪在她身旁,直到她情緒平靜下來。

事後,我不禁思考,在我同她的關係里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其中是否有不純之處?

恰如《小王子》里所說,大人們總是喜歡問一些數字,比如年齡、收入、房屋大小,然後便認為他們了解了另一個人;但卻從來很少關心對方的興趣,喜愛的顏色,喜歡的動物。

而直至今日,我仍不知道我對她的了解究竟有幾分。

2.他們憐憫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聞一些少年喪父,老年喪子之事。

最初,我們多少會泛起一絲憐憫之情;但很快,這些事情便只不過是街坊鄰里閒時的談資。

沒有人再去注意當事人的悲苦,甚至只要知道有某某這樣一個人遭遇了不幸,但這個真真正正的人是誰對我們卻已經不再重要。

正如華茲華斯的詩:「 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如果有人為我嘆息,他是憐憫我,而不是我的悲苦)"

3、愛情,就是遇見那個感同身受的人

在英文中,「同情(com-passion)」的詞源是「共(com)——苦(passio)」的意思。它的另一個近似詞是「憐憫」,意味著我們對於苦難難以無動於衷。

恰如在許多影視題材中,經常以一方的可憐、另一方的憐憫作為愛情故事的開始。

但是,當我們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另一個人時,卻也意味著雙方處於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中,意味著被可憐的一方總是低人一等的。

而這種情感,被米蘭昆德拉視為同愛情無關的二流的情感。

正如我們經常聽到的,「我要的是你的愛,不是你對我的可憐。」

同樣,「同情」在某些語言中,不僅意味著對另一個人苦難的感受,

更意味著你願意去體會另一個人的任何情感,體會他的歡樂、焦急、幸福和苦楚。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愛」就是放棄自己的世界。

毋寧說,「愛」讓我們進入那個對生命更真實和廣闊的世界。

在那兒,我們才可能真正地去感受美好。

不然,為何生命不在那無聊的算計和乏味的生活中退場呢?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hADYWwBUcHTFCnfJK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