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這三個字好似緊箍咒一般,無論何時何地何事,你都得謹記自己是個成年人。
在成年人的世界,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你必須要冷靜、淡定、克制,不能有情緒,這樣才顯得自己狀態好、情商高,一個微笑的背後,是無數咽不下找不到出口的情緒。」
古時有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喜怒不形於色,大事淡然,今日則是「成年人」。
成年人該是個沒有情緒的人,即便有,也應當克制。
01
年少時,我們都期盼著能夠快快長大,能夠見識更廣闊的天空,能夠不受拘束自在遊玩;成年人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沒有別人家的小孩。
而現實是,成年人卻希望著能夠回到那無憂無慮的童年,可以自由哭鬧發泄,揮灑自己的真性情,對世界充滿好奇。
成年人極少能夠真正地發泄情緒,多數情緒只能默默消化。雖說表面上看起來極其正常,會說會笑會社交會打鬧,表面平靜,然內心大概已崩潰的一塌糊塗。
尼採在《善惡的彼岸》中說過:「如果情緒總是處於失控狀態,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喪失自由。」
成年人應當明白,作為一個成年人,保持情緒穩定是一項必要的修行。
只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對照自己的內心,你才可以真的變得足夠強大,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道理是這樣的沒錯,很多時候我們開心、放鬆、滿足,可是也會有難過的時候。
表達或發泄自己的情緒,成年人的方式是一定要忍嗎?成年人還是該宣洩下情緒。
02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說來奇怪,小時候的不開心,宣洩情緒的方式往往是大哭大鬧。十幾歲的難過,是拉著朋友傾訴,寫大段的文字發表在自己的動態上,而成年人難過的表達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沉默。」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想大概就像那一刻,你的心裡有一場海嘯,可你表面上卻是一副風平浪靜,絲毫無恙的樣子。
就像網友丁南秋說的,當代成年人的發泄方式:換頭像,刪朋友圈(或三天可見),換封改簽名。
是了,成年人用這種微不足道的方式發泄著自己的情緒。很多話是不能夠說出來的,畢竟你是個成年人啊。
而在微博話題:「成年人發泄情緒的方式」下,有很多人發表了自己發泄情緒的方式。
有人說,換頭像換聊天背景換朋友圈封面換籤名,把這些全都換成新的感覺,心情也可以變新。
有人說,朋友圈三天可見,可以消失一個月不愛笑,不愛講話,可以一個人發獃,一個人去散步、跑步,一個人在家裡躺著一天,聽一天的歌。
還有人建議,你特別煩的時候,先保持冷靜,或者看一部開心的電影,或者喝一大杯水;
不要試圖跟朋友聊天,朋友是跟你分享快樂的人,而不是分享你痛苦的人,不要做一個嘮嘮叨叨的抱怨者,從現在起,要學會自己去化解,去承受。
我想,大多數的人大概是想去找人傾訴又發現大家活的都很艱難,於是一個人在夜裡默默地失眠到天亮。
於是,聽歌,吃東西,換頭像之類的方式就成了大多數發泄情緒的方式,而哭呢,哭也是一個人偷偷地哭。
成年人只能在朋友圈發那條「我太難了」的視頻,玩笑一般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03
劉德華唱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很多人都知道哭泣不是成年人解決問題的生活方式,但是情緒到的時候,總是想用這種方式發泄情緒。
在失戀或是失望的時候,在自己犯錯或是生活沒有變化的時候,在生病或是失眠的時候,偷偷在自己的小世界放聲大哭,然後明日依舊。
也只能安慰自己,當今世界,誰還沒點壓力,沒有情緒。
年紀大了,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發泄情緒方式不當,也會導致發生其他不好的事。
所以啊,成年人該學會取悅自己,路還是要自己走,淚還是得自己擦,苦還是要自己吃,成長還是要自己來。
未來歲月里,你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你還要經歷很多很多的風雨,你還要面對很多很多的惡意,而這些還要自己解決,這是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無論是哭泣還是沉默,每個成年人還是要有發泄情緒的方式,生活已經這麼苦了,你該善待自己。
END
文|小連
美工|春天 婭霓
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