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珍惜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和按需使用公筷、公勺。
截止2020年2月21日17點51分,全國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例為75571名,死亡病例2239名,疫情防控的形式仍然嚴峻,希望大家認真做好防控和隔離制度。
而提到新冠病毒的防控,不得不提到分餐制,在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中就提到,一線工作者採用分餐制就餐,同時避免相互混合用餐,降低就餐過程的感染風險。其實,日常生活中提倡分餐或者用公筷、公勺是很有必要的,有助於防範一些傳染性疾病。
從字面意思來看,分餐就是把當餐食物用餐具分成單人份,每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而我們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採取的是共餐制,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共餐是指家庭成員一起吃飯,除了自己碗中的米飯是單獨盛裝的,菜肴都用盤子擺在桌上,大家想吃什麼自己夾什麼,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吃飯的,感覺熱熱鬧鬧。
共餐制——潛藏危機
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微厭氧菌,黏附於胃黏膜及細胞間隙。目前我國Hp感染率大約為50%,這個數字非常高,而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生危險因素之一。
我們幾輩人都是採用共餐制飲食,然而最近這種飲食文化屢屢被指責,比如上面提到的Hp感染就和共餐制密切相關,全家只要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他吃飯時筷子上的唾液很可能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當這雙筷子去夾菜時,幽門螺旋桿菌就可能沾染到其他菜上,其他人食用了這些菜有可能被傳染。
分餐制——有所裨益
如今,在西方國家差不多都實行分餐制,吃飯時每個人面前有一個盤子,裡面盛裝的是自己的食物,如果吃完了還需要其他食物,就用公用餐具將相應的食物放到自己的盤子中,如果您去吃過西餐或者自助餐,基本上就是這種模式。
然而,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的「專利」,我們的老祖宗就是採用分餐制的,後來逐漸地演化成共餐制。共餐制比較盛行是在宋朝及以後,如今被廣泛實行,然而,現在是時候重新拾起分餐制了。
分餐制的優點
分餐並不僅僅是把食物分到每一個人的盤子中,它還有不少優點。
首先,分餐有利於飲食衛生。前面已經提到了,合餐時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從盤中夾菜,有的人還喜歡隨意翻動食物,從飲食衛生角度來看,更容易發生顯而易見的衛生問題。分餐制則是專人專碗,自己有自己的筷子,自己吃自己的,避免了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在內的有害微生物傳播。
其次,分餐制能夠按照日常需要量去給每一位家庭成員供給食物,這樣基本上每餐都能滿足個體的日常營養所需,又不會有剩菜剩飯,對於家庭「煮」婦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分餐制更易於控制飲食量,避免吃得過多或者過少。
第三,分餐制可以避免偏食挑食。如果是大盤盛菜的共餐制,難免有人對一些食物過分喜愛,過多攝入,對另外的食物過分嫌棄,吃得太少,尤其是一些孩子,有可能偏食或者挑食。如果採用分餐制,每個人都需要將自己盤中的食物吃完,不能浪費,鼓勵孩子將那些不太喜歡的菜儘量嘗試著吃完,長期堅持,更容易達到膳食均衡。
改良版共餐制
當然,長期的飲食習慣一下子很難改變,最初可以嘗試著對共餐製做一些改進,比如大家使用公筷夾菜,這樣能有效避免幽門螺旋桿菌等病菌的感染。
另外,雖然是共餐,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單獨拿盤子將自己要吃的菜肴撥出來,或者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一口飯一口菜,根據固定的主食量來控制副食的攝入量,也不失為一種科學的飲食方式。
改編轉載自:糖尿病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