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最新演講:我是怎麼做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

2019-09-23     夏日卿塵

"

日前,上海財經大學102年校慶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重返母校。在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張勇與年輕的學子們分享了自己對學習的理解。

「大學教給我最重要的,是學習『學習』的能力。」張勇說,隨著技術的發展,世界變化越來越快,新知識、新經驗、新專業也層出不窮,這中間唯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學習能力。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面對一個變化的世界時,永遠都可以及時跟進,並且創造性地往前走。

分享:張勇

來源:上海財經大學

(演講全文)

尊敬的許書記、蔣校長,我們上財母校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回到母校,非常激動,也非常開心,尤其今天是雙喜臨門,既是新同學的開學典禮,又是母校102周年生日。在這裡,我首先想對我尊敬的母校,對我各位敬愛的老師,對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說一聲生日快樂!

剛才在一路趕過來的路上,當車一到五角場,到國定路一轉彎,基本上思緒就回到了20幾年前。28年前的9月份,我跟很多在座新同學們一樣,也是懷著憧憬的心情,對未來無限嚮往的心情,走向這條路,走到國定路,走到777號(上海財經大學門牌號)。看到102路公交車終點站,看到我熟悉的校園大門,思緒就回到了以前。

今天是我們新同學的開學典禮,受書記和校長的邀請,回來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可能大家知道我在江湖的花名更多一點,叫「逍遙子」,這是我在阿里巴巴的花名。很多人會問,你如何進入到網際網路江湖,進入到數字經濟世界的江湖,有這麼一個逍遙子的花名。我想尋源、溯根,最後還是回到這個校園,回到國定路,這個非常熟悉,又充滿上海味道的小馬路。

很多人也會問,張勇你這麼多年一路走過來,一個上海人,上海財大畢業的,典型的財經專業的學生,後來也是從事著財經專業工作,你怎麼一步一步規劃。特別是到後來,你怎麼就去了阿里巴巴,轉做經營、做管理、做業務、做創新了,又怎麼一步步做到CEO,做到董事局主席了。

不瞞大家,我非常樸素的回答,就是幾個字,「做好現在」,這就是我最真實的回答。

從大學的時光開始,每個人都會對未來有憧憬、有嚮往。但是我想在學校里,在大學生涯當中,把握好最重要的時光,作為學生的美妙時光。這是我作為過來人,作為離開大學二十幾年的老同學,希望今天首先分享給我們在座的新同學。把握做學生的時光,尋求知識,同時從更廣闊的平台當中,去學習社會、學習科學、學習技術、學習經濟不斷的變化。

二十幾年過去了,很多人說張勇你到底當時學了什麼,對今天你有幫助?我說二十幾年過去,點點滴滴,所有學的東西都有幫助。我還清楚地記得,剛剛進校園之前,我特地看了看路邊的小店,情不自禁想到那個時候,我在上霍老師的課,她今天也在現場。當時我學的專業是金融系證券專門化,這是中國證券市場打開大門以後頭一屆學生,我就在小店做一件事情,去買格子紙、去買鉛筆,買尺子。

為什麼?要畫K線圖,因為你作為一個證券專業學生,先把陽線、陰線,十子星這些東西搞清楚。最基本的東西,點點滴滴,但是到今天,隨著科學進步,隨著教學技術進步、裝備的進步,同學們已經不需要用手去畫K線圖了。

但我想任何這樣一種非常基礎的經歷,帶給你的體會,就是你真正自己去體驗過,真正去學習過,你就能產生深刻的記憶,同時對這個行業、對從業者、對所有夥伴們在中間的知識和經驗充滿了尊敬,因為每一根K線圖都是不容易的,每一根K線圖都是實實在在的運作、運營,有這麼多投資者,市場的管理者,共同來創造的,這是我在大學時代,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情。

這麼一件小事,過了那麼多年,我還記憶深刻。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瞬間,都是在學校的美好時光,你說今天這個K線圖跟你現在的工作有什麼直接關係?我說即使它沒有直接關係,或者說直接關係很少,但是你去學習的是那種對待這些知識的敬畏心,對待這種知識的一種學習態度。

大學的四年,包括研究生的時光,真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這個時候,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學習。很多人都會說,如何做職業規劃?人生一定不是規劃出來的,這是我的回答。

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實幹家,實幹家不是說干出一個事業來、干出一個企業來,就叫實幹家,我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人生的實幹家,我們走好每一步。

第二點,我想跟各位同學們分享,現在回首來看,大學教給我最重要的學習是什麼?是學習「學習」的能力。

因為新知識、新經驗層出不窮,新專業也層出不窮。這個世界充滿變化,這個世界隨著技術的發展,變化越來越快,世界越來越在一個多樣的環境當中,層出不窮的技術在推動社會的發展。這個中間,唯有一點是不變的,如果你有學習的能力,你面對一個變化的世界,永遠都可以去及時跟進、及時學習這個經驗,並且創造性地往前走。

這也是我從上財畢業以後,這麼二十幾年走過的道路。從證券專業畢業,機遇巧合,進入了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後來審計師做得好好的,突然之間覺得網際網路世界好像很美妙,要去試一試,到了盛大。包括2007年,到了阿里巴巴,其實一個最樸素的原因,就是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因為電子商務而改變,年輕人都可能未來就像逛南京路這麼順暢,在網上去逛。

進入到阿里巴巴以後不久,當時叫做淘寶商城的業務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未來,我就主動去嘗試。但這背後,最重要的東西還是學習能力,你能夠真正面向一個你不熟悉的領域,能夠多快找到它的規律,如何向你的客戶學習,向市場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最終考驗的是你的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的根源,「會學」這個本事是來自於大學。

我想在大學時光里,給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去學習「學習」的本領。大家今天進入了人生的第一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但是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從上財畢業以後,還有更多的大學要上,有社會大學、人生大學、客戶大學、市場大學,我們有很多大學要去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不僅學技能,同時真正鍛鍊自己的品性,能夠真正善待他人,能夠相信人的美好,相信社會的美好,並且以為別人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真正的開心。

不瞞大家說,我在阿里巴巴12年,這12年當中,大家說逍遙子你怎麼變成一個阿里人的?我的回答是,其實人和人的心意是相通的,我們叫阿里人的味道。什麼叫阿里人的味道,什麼叫阿里巴巴的價值觀。其實我們講的本原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相信人和社會的美好,我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別人、為社會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別人因為我們變得更好,我們的商家,因為阿里而變得更好,我們的合作夥伴,因為我們變得更好,我們發自內心的高興。我想這是由衷的高興,這樣由衷的高興所帶來的共鳴是我們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跟阿里一起走過過去12年,並且未來繼續走下去最根本的動力所在,就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能夠產生共鳴的。

除了學習知識,陶冶性情、陶冶文化以外,在今天一個變化非常快速的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點,面向未來,我還是特別想跟很多新同學講,在學習的基礎上,學習「學習」的原動力在哪裡,特別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體會,學習的原動力來自於對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我們說要創新,我們說要創造,我們說要開拓一條新的路,原動力都來自於好奇心。

阿里很多新員工進公司的時候,要做新員工培訓。我們每個新員工都得做倒立。為什麼做倒立?更重要的是讓所有同學們想到一件事情,如果我換一個角度看世界,能看出來不一樣的世界。今天在一個日新月異變化的社會當中,我們特別重要的,能不能保持好奇心,尤其是我們千禧年一代。

對於各位來講,來到這個世界上,網際網路對千禧年同學來講,就像水電煤氣那麼自然,誰不知道在網上可以工作,誰不知道在網上可以做課堂、可以學習,這些都已經變成工具,在人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實際上沒有一樣東西天生會存在的。以網際網路為例,今天的網際網路,也許五年以後長的就不是這樣,可以確定的是,五年以前的網際網路不像今天這樣。

既然五年以前可以不像今天這樣,那麼五年以後,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就沒有什麼神奇了。但是我們怎麼樣去創造性的理解這個變化,甚至去引領這些變化,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靠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我們如何能夠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我們就不斷會去思考、不斷會去學習,不斷去學習原來的經驗、原來的知識,並且去更深一層去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它做得不一樣,為什麼不能用另外一個方法做到這個事情。

我在阿里非常喜歡的一句話,我說在阿里巴巴,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我也希望通過上財的學習,上財這個校園的滋養,所有上財同學們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能夠為社會、為這個國家、為未來做更多的貢獻。

最後我想說,今天是上財102年的校慶,102這個數字對我、對阿里巴巴都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希望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所以非常的機緣巧合,我想今天不僅因為我生長於上財、畢業於上財,也因為這個奇妙的數字,回到母校。

最後再次謝謝書記、謝謝校長的邀請,感謝母校的邀請、母校的召喚。

謝謝大家,謝謝!

End

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徵稿函

徵稿內容

機械設計等設計作品,通信作品、工程作品、機電作品、電子作品、科技作品等,可以是與之相關的論文,也可以是作品說明,只要是設計、通信、工程、機電、電子、科技等相關都可以。

徵稿對象

在校大學生。

參賽時間

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稿件要求

1.文稿論點明確,無政治性錯誤;立論正確新穎,說理通暢,論據充分,資料詳實,數據可靠。

2.電子稿請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來稿請附作者真實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籍貫、民族、工作/學習單位、最高學歷/學位、職稱/職務、主要研究領域和詳細通訊地址(包括郵政編碼、電話和電子郵箱等,以便及時聯繫)來稿必復,因來稿眾多,建議使用電子稿。

3.來稿文責自負,切勿一稿多投,嚴禁抄襲剽竊。文稿中摘編或引用他人作品,請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其作者和文獻來源。

評選方式

組委會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評審,獎項為一、二、三等獎,凡獲獎作品均頒發榮譽證書。

1、由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參賽作品進行評審。

2、部分優秀作品將在網站上宣傳和表彰。

組別設置

本比賽下設組別與作品類別相同,如機械設計作品,則組別為機械設計組;通信作品,則組別為通信組,以此設置。

稿件發送

參賽作品以電子文檔形式發送,郵件發送至:[email protected]。主題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作品+作者姓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PyqX20BJleJMoPMsx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