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年,已故用戶的帳號數量會超過在世的

2020-02-17     科學網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臉書上的「死人」會越來越多。

根據一些估計,到2060年,已故用戶的帳戶數量就會超過在世用戶的帳戶數量。事實上,人們的「數字遺物」遠遠超出了臉書的範疇。



當一個21世紀的公民去世後,他們往往會留下大量的帖子、私人留言和個人信息,從推特到網上銀行記錄,無所不包。誰將擁有這些數據,誰有責任保護死者的隱私?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科學家Faheem Hussain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在研究個人、平台和政府是如何管理人們身後的數字生活的。

近日,Hussain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做了一個關於人們數字遺產的報告。Hussain向《科學》雜誌介紹了為什麼網絡平台應該鼓勵人們提前為即將到來的死亡做好準備、人死後是否有隱私權,以及奇怪的數字哀悼新文化。

Hussain在演講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學生、社會活動家Nahian Al Muktadir身患癌症。他在接受治療和籌集資金的同時,還在臉書上積極分享自己每天與癌症抗爭的經歷。在他死後,家人和朋友想把他所有的臉書狀態都發布到一本書里,但卻無法做到,因為臉書對他的帳戶進行了設置,其他人無法訪問。Nahian的家人試圖說服臉書允許他們訪問,但沒有成功。所以,從本質上說,這個家族不得不為Nahian的數字遺產而戰。

但是,死者還有隱私權嗎?

谷歌有一個選擇設置,允許用戶在去世後刪除數據。對此,Hussain表示,一定要注意社交媒體政策。即便服務商提供給你隱私設置時,你必須知道他們最終仍會得到你的數據。「我們需要對數字平台的使用負責,對數據的共享負責。我只分享我覺得舒服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我不關心人們在我死後是否能得到它。」他說。

此外,在日本和韓國,很多人選擇使用數字墓碑。如果你去日本的墓地,那裡有二維碼,你可以聽逝者最喜歡的歌,看他們最喜歡的電影或語錄等。Hussain認為,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我們仍需要談論文化傳統、如何處理網上死亡、外界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以及它是否有幫助等問題。」(唐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ZhKVHABjYh_GJGV4H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