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丁佳
2020年春節前夕,梁慧剛在武漢「封城」前,趕回位於湖北省孝感市的家中,看望病危的父親。
仿佛被命運捉弄了一般,短短几天內,梁慧剛的父親走了,他自己也困在了孝感,與身在武漢的妻子分隔兩地。
而這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員還必須堅持工作,因為他是共產黨員,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他擔當著「信息哨兵」的重任。
來不及悲傷,來不及多想,梁慧剛很清楚,在這場席捲全國的「戰疫」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員梁慧剛(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供圖)
不眠不休的信息「哨所」
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與此次疫情的「風暴眼」華南海鮮市場隔江相望,與第一批啟用的方艙醫院洪山體育館也不過5分鐘車程。
疫情就是命令!作為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科技圖書館、國家科技文獻情報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黨委迅速行動,協同領導班子組織成立了以生物安全戰略情報團隊為基礎、跨部門協作的11人新型冠狀病毒科技進展監測和情報調研攻關組。
這11人中大部分是黨員。他們主動放棄了春節休假時間,加班加點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科技進展監測和調研工作。
戰略情報中心黨支部紀檢委員、生物安全情報研究團隊負責人梁慧剛任信息報送工作組組長。
他和他的團隊雖然身處疫區,並且分散在不同地區,但仍克服種種困難,積極投入工作,實時監測著國內外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科學研究進展、應對措施等信息並進行編譯匯總上報,為新型冠狀病毒研究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情報支撐。
「我們雖然不是在科研攻關的第一線,但及時收集整理文獻信息,能夠讓科研人員掌握更加全面的科研資訊,為有關部門布局研發項目提供決策支持,也能讓管理機構及時了解工作進展。」梁慧剛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是我的工作,我必須做好」
1月22日起,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承擔了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部署的相關任務,每天報送兩次國內外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科技進展監測信息。
1月22日,受湖北省辦公廳和科技廳委託,中科院武漢情報文獻中心開始每日報送國內外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科學研究進展、防控措施等重要動態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撐。
1月30日起,梁慧剛又承擔了中科院「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防控」專項信息報送聯繫人的工作,參與搜集整理中科院相關科研單位的研究進展,形成日度進展專報信息,向上級報送;同步支持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相關科研任務,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情報支撐。
隨後,中科院官網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科研攻關信息交流平台」,包含通知公告、政策措施、科技動態、信息共享、需求交流等板塊,對中科院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科研攻關的研究人員開放。梁慧剛又承擔了平台的內容管理工作。
梁慧剛和他的團隊每天都要完成至少6份各類報告,通讀、編譯當天刊發的新冠病毒論文,並對當前的研發熱點、領域分布等進行分析研判。他每天都要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八九點,有時還要加班到半夜。
一項項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可就在1月底,梁慧剛的父親因病不幸去世。當領導了解到這一情況,建議他暫停工作處理家事時,他卻說:「疫情當前,作為共產黨員,我必須堅守崗位。
雖然我們做的工作不是直接進行科學研究,但信息情報工作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和疫情控制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我的工作,我必須做好。」
「父親年紀大了……」他在心裡這樣安慰著自己,隨後又全情投入到工作當中,一天都沒有耽誤。
從武漢發出的200多封「雞毛信」
截至目前,梁慧剛和他的團隊已編譯報道200餘條、編輯快報37期,提供了詳實的《國外新型冠狀病毒重要科技進展情況彙編》,其他各項工作也在有序開展。
這些科技情報「雞毛信」,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科學研究和疫情控制提供了準確、及時、強有力的信息情報支撐。
科技部相關工作負責人對梁慧剛團隊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感謝您提供的文章報告,質量很高。」
事實上,這不是梁慧剛第一次打「硬仗」。在H5N1禽流感、H1N1流感、H7N9流感、非洲豬瘟等疫情防控中,他都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了諮詢服務作用。
可這次新冠肺炎,卻是他打得最艱難的一戰。他所居住的小區已經封閉,每戶每三天才能有一個人出去採買一些日用物資;團隊里兩位女同志,一邊抱著嗷嗷待哺的嬰孩,一邊輪流值班……擔心自己被感染,發愁物資供應緊張,惦記遠方的親朋好友,普通人有的焦慮感,身在疫情重災區的梁慧剛,一樣都不少。
「在我回孝感前,愛人把家裡僅存的大部分口罩都給我了,現在她人在武漢,我們每天只能打個電話報平安,微信視頻看看對方。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才能和她團聚。」
也許正是這一刻的柔情,使他更加堅定地駐守在這看不見硝煙的前線上。他將繼續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舉起一盞明燈,做這漫漫長夜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