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項國內臨床試驗瞄準新冠肺炎

2020-02-19     科學網

作者 | 馮麗妃


為應對新冠病毒,我國近100項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療法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或即將啟動。


近日來,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的資料庫——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公共註冊表中的名單每天都在增加。列表中既有各種新藥,也有愛滋病藥物等「老藥」,還有幹細胞和傳統中醫療法。


這些試驗都有哪些?如何保證有效性?《中國科學報》記者結合《自然》雜誌最近報道信息和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最新數據,對此進行了梳理。


有哪些臨床試驗?


截至2月16日凌晨1時01分,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研究索引目錄中,有128項相關試驗。其中,有90多項測試新冠病毒療法的臨床試驗。


除了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體規劃的藥物之外,還包括其他數十項針對現有療法、實驗程序和傳統藥物的對照試驗。這些治療方法有不同數量的證據支持其有效性。


列表名單中包括愛滋病藥物組合——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這兩種藥物可以阻斷病毒複製所需的酶。在動物研究中,它們降低了導致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的冠狀病毒的水平。


該名單中還有當前受到極大關注的藥物瑞德西韋,這種由美國公司吉利德生產的藥物,也在動物冠狀病毒治療上取得了一些成功。


今年1月,研究人員報告說,美國有一名患者在接受瑞德西韋治療後病癒。2月初,中國啟動了兩項針對瑞德西韋的安慰劑對照試驗,包括760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


同時,中國還啟動了幾項氯喹試驗。氯喹是一種瘧疾藥物,可以在細胞培養中殺死新型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也在研究類固醇是能減輕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的炎症,還是會對其造成傷害。


另一項研究(包括300人的對照試驗)將測試新型冠狀病毒倖存者的血清。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種最基本的方法在治療其他病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該方法的原理是,感染者為對抗病毒而積累的抗體可迅速幫助新感染者戰勝病毒。


此外,註冊名單中還有兩項幹細胞試驗。在其中一項研究中,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將給28人注入經血幹細胞,並與那些沒有接受經血幹細胞注射的人的結果進行比較。


然而,迄今為止,很少有證據表明幹細胞可以清除冠狀病毒感染。


此外,在中國註冊的15項試驗中,預計將有2000多人參與各種中藥的研究。其中最大的一項評估是「雙黃連」,該試驗有400名參與者。「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方法檢驗傳統醫學。」WHO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說。


如何保證有效性?


為評估這些試驗的效應,WHO正在與中國科學家合作,將所有研究的設計標準化,包括關於傳統藥物的研究。


Swaminathan向《自然》表示,WHO一直在評估中國的許多臨床試驗,並制定了一項臨床試驗方案,可同時由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生執行。


據悉,這些試驗每項均包括600人。Swaminathan說,如果這些試驗在設計時沒有嚴格的研究參數標準,如對照組、隨機化和臨床結果的測量,結果將是徒勞的。


因此,WHO從一開始就與中國科學家合作制定標準。例如,不管正在測試的療法如何,一個人的恢復或衰退階段都應該用同樣的方法來測量。


WHO的臨床試驗方案設計得很靈活,允許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隨著時間的推移彙集成果。它將比較兩種或3種有科學證據支持的療法,包括上述愛滋病藥物組合和瑞德西韋。


「讓臨床試驗順利進行是首要任務,若能獲得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無效的信息,我們現在就能讓患者受益。」Swaminathan說。


何時見分曉?


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有針對性的療法。科學家表示,只有仔細進行試驗,才能確定哪些措施有效。


以瑞德西韋為例,復旦大學病毒學家姜世勃說,這些研究可能在4月底前完成,該藥可能最早在5月能得到批准。


事實上,在上述試驗啟動時,研究人員已經在尋找新的藥物以對抗多種冠狀病毒,包括那些尚未浮出水面的該類病毒,例如SARS、MERS。新型冠狀病毒表面的一種螺旋狀蛋白質是一個重要目標,姜世勃和其他研究小組發現,黏附在其刺突上的化合物和抗體,可防止冠狀病毒入侵人體細胞。


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微生物學家Emily Erbelding說,像這樣的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這些化合物需要開發成藥物並在動物身上進行測試。


對此,法國國家衛生與健康局流行病學家Yazdan Yazdanpanah向《自然》表示,如果疫情繼續蔓延,全世界的臨床研究人員都需要這些信息。


姜世勃則表示,治療的可能性有很多,但時間有限。


隨著試驗的進展,WHO應該提供關於哪些治療應該繼續、哪些應該放棄的建議。他希望在疫情結束後能繼續研究更好、更廣泛的治療方法。「我擔心這會和SARS的情況一樣,相關工作啟動了,但後來停止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ZzLW3ABjYh_GJGVuh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