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轉自微信號:三點一彎鉤
(sandianyiwangou)
最近,鄭爽又翻車了。
在某平台的直播賣貨中,鄭爽突然情緒失控,趕走其他主播。
20號,鄭爽微博發預告說要帶貨。
作為直播首秀,又是某平台的代言人,鄭爽這次帶貨不僅請來了兩個無償幫忙的帶貨主播,還彩排了好幾次。
本以為精心準備就會萬無一失,沒想到直播到一半,鄭爽崩潰了。
她嫌棄男主播「話太多」,吐槽女主播「太可怕」, 開始宣告「主權」,表示這是她的直播間,暗中支使他們下場。
但兩位主播堅持帶貨,鄭爽乾脆挑明了說 「受不了太強目的性的銷售模式的賣貨……」
然後產品試吃不吃,試用不用。
男主播拿出她代言的口紅,她居然說「不知道」「不懂怎麼推薦」。
她接著說直播很累,起身離開,幾秒後又回來,趕走了兩位搭檔。
終於,直播間只剩她一人,鄭爽開啟「嘴炮」模式,抨擊商業味太濃的賣貨讓人很不舒服,不舒服就要說不。
發泄完之後,她開始自己帶貨,一會兒忘記商品價格,一會兒忘記優惠……簡直一團亂麻。
後來兩位主播發微博說,自己之所以堅持帶貨,是因為商家給了錢,金額還不小。短短五個小時,光坑位費鄭爽方就收了上千萬。
但自己沒拿一分錢,連機票和酒店都自掏腰包,只不過本著主播的職業精神,對商家負責,所以賣力宣傳而已,可這在鄭爽眼裡成了「銷售目的性太強」。
雖然被中途趕走,但男主持表示並不介意,私底下鄭爽也有向他道歉。
但網友並不買帳,紛紛指責鄭爽太瘋癲,太不敬業,需要隨身攜帶心理醫生。
鄭爽真的瘋癲了嗎?
她很早就明確表示:我沒瘋,所有事情就是為了娛樂而娛樂而已。
但外人評價這個東西,真的要看立場。
站在鄭爽的立場上,她不吃虧,通過這場秀知道自己不適合直播行業,坦言以後也不會再涉足;
可站在商家的立場上,實體難做,求助直播,咬牙扔出幾萬乃至幾十萬廣告費,結果全部打水漂,你覺得他們能心平氣和接受現實嗎?
恐怕很難。
因此,網友的評價也好壞參半:
喜歡她的人認為她是可以理解的,真實可愛;
討厭她的人認為她缺少職業道德,難以理解,言行瘋魔。
鄭爽這件事,讓我想起一個旅行認識的朋友。他是一個兩極分化的人,喜歡他的人都成了真朋友,不喜歡他的人逢人就罵他。
為什麼人們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呢?
因為他對金錢的界限感非常模糊:有錢的時候大手大腳請客,結交一堆朋友;沒錢的時候會到處求人借錢,但一次也沒還過。
我曾受惠於他的大方,也曾借給他一個平板電腦,結果有去無回。
每當朋友向我問起他,我總會說: 他是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但難得的是,他把「不尊重人」這點寫在臉上,毫不掩飾。
他曾向我坦言,他是個「不要臉」 人,但從不坑害別人,被人坑害也不會記恨,他把這叫做「赤子之心」,而我理解為「真小人總好過偽君子」。
圖片來源:《愛情公寓》
鄭爽也有這樣一顆「赤子之心」,人們總是搞不明白,她為什麼一會正常一會瘋癲?
但當你真的認識了這樣的人,你會發現:
那些所謂的社會常識和處事法則,在她身上一概不靈,她不可能適應你,你只能去適應她。
最初以「清純小花」形象出道的鄭爽,還是個有些自卑膽怯的姑娘,和男友張翰一起上《天天向上》時,宛如一個小迷妹。
變化發生在和張翰分手後,她自曝整容,暗喻張翰渣男,得到無數人的關注和同情。
從那時起,鄭爽就開始放飛自我:
她的三任前任,戀愛時非常甜蜜,分手後都老死不相往來;
她在大街上抽煙,開小號罵髒話,演戲不努力,上綜藝敷衍,自曝沒什麼朋友,孤僻到了骨子裡,但喜歡她的人和討厭她的人,幾乎各占一半。
她寧願當個「真實的討厭鬼」,不想和她合作往來的人會避開她,願意合作往來會了解她是怎樣一個人,因而感到真誠。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鄭爽高開低走,還是憑藉一己之力,在人才眾多的娛樂圈殺出自己的一席之地,憑一場賣貨直播就能殺上熱搜。
鄭爽是拎得清的,她只是不願意對每個人都拎得清,這讓她就像除草機一樣,收割一切社會常識,把別人的處事邏輯,變成自己的形狀。
所以,越是社會常識約束嚴重的地方,越是容易被她搞得一團亂。
就像這場直播,五個小時賣貨,失敗;主持人搶救,失敗;最後只傳遞出兩句話:
- 我鄭爽坑你了,那又怎樣?你以後別找我合作不就完了;
- 我鄭爽發瘋了,那又怎樣?不喜歡我別關注我不就完了。
就算你知道她瘋癲又傷人,你能把她怎樣呢?
在「真實的討厭鬼」的處事邏輯里,她是無法被打敗的。
那麼問題來了:鄭爽這性格到底怎麼養成的?
我只能說: 如果不是從小不被父母尊重,想要做到如此目中無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鄭爽的父母並不是名人,但近年和鄭爽捆綁在一起,頻繁在娛樂圈露面,逐漸為人們所知曉。
身為父親,他當然很愛鄭爽,但這份愛並沒有給出太多尊重。
鄭爽父親利用女兒的名氣,製造了一款和女兒同名的面膜,輕輕鬆鬆就把女兒的乳名變賣成商品。
他點贊古力娜扎的黑評,在採訪里當眾罵人。
於是成年之後,鄭爽也不怎麼會尊重別人。
《花兒與少年》中,楊洋走丟,鄭爽自責得偷偷哭,語言卻十分冷漠,讓楊洋大感失落。
事情發生15天後,她才向楊洋道歉: 我很喜歡你,但不會表達,因為我覺得沒人想聽這些,可如果你需要我做什麼,我什麼都願意做。
善良體貼,願意付出愛;自我自卑,不懂重人。鄭爽的性格是矛盾衝突的,這跟她的成長經歷有關。
鄭爽父母「望女成鳳」,5歲送她去參加比賽,12歲學舞蹈,還要求她功課考第一,但這些都沒有問過鄭爽本人的意願。
鄭爽父親從小就十分疼愛鄭爽,但這份疼愛摻雜了太多約束。30歲的女兒參加拍攝工作,他發動全家貼身跟隨,走在街上還幫女兒擦鼻涕,幾乎溺愛。
克萊因等教育學家認為,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就出在孩子和父母關係太好了,心理臍帶從未被剪斷過。
18歲的孩子渴望獲得尊重,但父母不見得理解什麼是尊重,他們可能忽視孩子,導致她無法與他人共情;也可能溺愛孩子,讓她活在一個和現實完全脫節的世界裡。
這也是鄭爽低情商,情緒化,沒有社會常識等問題的根源:
她的世界不是客觀世界,而是父母的世界;她的規則不是他人規則,而是父母的規則。
即使已經長大成人,鄭爽依然是爸爸捧在手心的女兒,她的一言一行都被父母保護著,這意味著她沒有選擇「做自己」的自由。
一個人如果懂得尊重別人,就有機會洞悉人性更深的角落,意識到他人真實想法和自己理解的有差距,因而學會調整自我認知,提高社會感。
可現在的鄭爽,只有足夠的愛,和零星的尊重。
與其說她低情商,不如說,她根本就沒有學會高情商的機會。
為什麼父母不願意讓孩子成長?學者費孝通認為:
「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他理想自我重生一次的機會。」
如果孩子成長了,有了自我意識,能夠在社會中很好地獨立生存,父母就沒有寄託理想自我的載體了。
對於擁有自卑情結的父母來說,這種打擊是非常致命的。
鄭爽從小背負著父母的夢想在他鄉學舞蹈
因為他們的愛是「寄生」形式的,需要以孩子為載體才能生長,如果孩子獨立,就等於理想破滅,他們失去了繼續愛孩子的理由。
為了證明「我的孩子不是獨立個體」,他們會想方設法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干涉孩子認識世界的節奏,甚至扭曲她的認知。
比如那句膾炙人口的「我是為你好」,當父母說出這句話,往往出發點是想把強加的想法,生硬扣在孩子身上。
而面對父母的干涉,孩子往往有兩個選擇:要麼聽從父母的話,乖乖做他們想要的子女;
要麼拒絕父母干涉,讓親子關係陷入惡劣的僵局。
孩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就算他們想要獨立於父母的世界,也想要和父母維繫好親子關係,現實中也只能二選一。
甚至,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像鄭爽父親,插足孩子戀愛,跟隨孩子工作,幾乎不給她獨立生活的自由。
這種情況下,孩子能怎麼辦呢?
他們本質上還是獨立個體,不可能因為父母單方面的渴望,變成父母純粹的理想寄託,無論被壓制多久,依然保有自我。
短期被壓制,或許相安無事,時間長了,必然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或人格問題。
比如自卑,敏感,情緒化,認知失調,不尊重他人感受……這些問題是在提醒孩子:要麼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要麼把父母的心理臍帶剪斷,否則你會崩潰的。
鄭爽選擇了前者,顯然,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離不開父母,所以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在社會上找不到安全感,最終還是回到父母身邊。
更明智的做法是後者: 明確和父母劃分距離,告訴他你已經長大了。你無法滿足父母全部的願望,對此你感到遺憾,但父母也要認識到,需要成長的不是孩子一個。
父母同樣也需要成長,想要理想自我,就自己去追求;想要更高的人生目標,就自己去奮鬥。
孩子不可能百分百讓父母滿意,可父母可以讓孩子看到,「不滿意」是怎樣逐漸變成「滿意」的。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承受責任,才能在社會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愛和安全。
以身作則,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 End -
關於作者:芒來小姐,資深男女觀察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新書《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全網火熱銷售中,51個活得大氣的故事和心得,告訴你長得漂亮不如心態漂亮。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點一彎鉤(sandianyiwangou)。在這裡,從「心」出發,轉載已獲授權 。